□付凯明
世界无烟日刚刚过去。据调查,目前中国有3.2亿烟民,约7.4亿人饱受二手烟危害。自去年1月起,我国就明确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由卫生部提出的“禁烟令”绝非首次,在我市各类公共场所很早就有了“禁止吸烟”的警示标牌。然而,禁烟令的号角吹了一年多,效果却不容乐观,一些烟民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论场合,只管自己痛快,给他人带来极大的危害。禁烟令在不少地方成了一纸空文。
屡禁不止原因何在?禁烟之路路在何方?笔者认为,禁烟难固然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利益纠葛严重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但是公众的禁烟意识才是禁烟令得以推行的最大支持。而要让公众能够自觉主动地去监督,让吸烟者主动遵守禁烟令,首先就得让他们具备相应的意识。这就要求禁烟令的宣传不能仅限于每年的“无烟日”这一天,每天都应是“无烟日”。
其次,应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关细则。如果能像司机“谈酒色变”一般让烟民做到“谈烟色变”,像惩治酒驾一样来禁烟,让吸烟者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话,想必禁烟也就成功了。诚言,制度不在于有多完美,而在于能否有令必行;法律不在于有多完善,而在于能否执法必严。出现问题时,要先看看已有制度和法律是否发挥了效力和作用。
除此之外,还需大力宣传吸烟及被动吸烟的危害性,形成一种浓厚的禁烟氛围,调动全民积极参与,相互监督,也许是一条有效的禁烟之路。禁烟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一蹴而就或全面禁止显然不够现实,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各地能够落实其制定的有关禁烟的规定和条例,烟草广告按照《广告法》不予播出,禁烟之路也不会如此曲折与尴尬。除此之外,“拿来主义”显然也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方法,可以在香烟的包装上进行改进,学习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在烟盒上印上坏掉的肺和萎缩的心脏的图形,使烟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吸烟的危害,从而自觉少吸直至完全戒烟,方可取得较好的禁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