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6月1日在北京正式发布,提出“让儿童优先成为国家战略”的主张。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课题组撰写,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合作儿童福利项目支持。
现在,全国究竟有多少贫困孩子?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宋文珍介绍,近年我国没有统计过。但根据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北京师范大学曾统计过陕西等5省的18岁以下贫困儿童,如果按农村儿童人口比例推算,全国农村贫困儿童有900万上下。
“从我们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儿童福利的走向。”在报告总策划王振耀看来,2011年至今,这一儿童福利革命有两大标志。
第一大标志是,去年开辟出了政府和社会的新的互动模式。2011年“有指标意义”的是,国务院把“营养午餐”提上了政策日程,投入160亿元。
第二大标志是,以免费午餐和校车为代表的“普惠型”儿童福利表现突出。
目前,报告提出的基层儿童福利服务网络可以说“初具雏形”。
“政府的创新行动,标志着国家、社会、家庭之间对儿童福利的责任分工正在重新定义,国家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报告如此评价。报告统计,目前的《儿童发展纲要》提出2020年要达到的52个指标中,只有15个可测量并提出了具体测量数据指标。其中,儿童健康、教育方面的量化指标较多,比如婴儿死亡率要从2011年的12.1%。减少到2010年的10%。、90%以上的社区都有一所儿童之家等。但在儿童福利和法律保护方面,尚无量化的指标。
报告提出,“建立以津贴为主的独立儿童福利制度”,是国际普遍经验。中国目前是“嵌入制”儿童福利模式,如社保、低保、医保、残疾人服务教育等,都包含儿童福利。除了不成体系之外,现有儿童福利主要是救助型,国家儿童津贴项目稀少。“从顶层设计上考虑儿童福利制度,仍是一项未竟工程。”“希望报告的建议,对我国的顶层设计能够产生推动影响。”王振耀说。 小 青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