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共青视点/职教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今天的创业计划 明日的创业明星
图片新闻
课间十分钟 玩出快乐来
新区举行第一届学生艺术节
暨庆六一文艺展演
今年起停止招生
全市非公团建工作信息通报
用执著书写梦想
河南省高校
将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机制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6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执著书写梦想
——记修武县岸上乡西沟村村委会助理闫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赵艳芳

  2008年4月,她心怀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来到修武县岸上乡西沟村工作。在来到这里的4年间,她以西沟为家,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让西沟人民走上了致富路,给西沟带来了新的气息。她就是修武县岸上乡西沟村村委会助理闫琳。

  刚到村里任职的闫琳,走在西沟蜿蜒的山间小路上,心底暗生着亲切的情愫,这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但是经济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闫琳没有被这里走不完的山路吓倒,没有因水电的不便而退缩。她沉下心,迅速地融入群众,通过和村民们聊天、谈心,闫琳了解到西沟村虽然地处云台山腹地,但因为交通不便,并没有做响旅游这张牌,村里的青壮年都长年在外打工,村民们缺乏资金,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少有尝试发展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这里技术的缺乏,也严重地禁锢了群众发展经济的步伐。闫琳经过多方走访调查,发现西沟环境好、地处山区,空气新鲜,适合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她决定自己出资先建大棚,引进技术,让群众看到效益,看到希望,真正把群众领到致富道路上来。

  规划好定,实施难。在开始建大棚之初,闫琳深深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对于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姑娘,平时连青砖、矸砖都分得不太清,更别说建大棚了。但就是这样,她一次次和技术员沟通,从定位置、找水平,到跑建材市场买砖、沙等材料,事无巨细,脸晒黑了,腿跑细了,嘴磨薄了,最要命的是西沟村偏远,不通车,工人和技术员上山干活很难保证时间。为了能尽快建起大棚,投入使用,她在爸妈帮助筹措的资金中挤出5万元,买了一辆面包车,每天她开车接送工人和技术员。看着大棚一天天地建起来,她的心里有太多的感慨。

  经过多方考察,闫琳选择了在大棚里种植食用菌,因为西沟所处位置离云台山很近,山上的300多家宾馆,产出的蘑菇只要品质好,不怕没销路。她开始静下心来学习,对于食用菌种植,之前她是一窍不通,经过别人介绍,她找到了一位有20余年种植经验的技术员。为了尽快掌握食用菌种植的相关知识,她每天都在技术员的大棚里参观学习,从备料到装袋,她认真地学,认真地记录每一个步骤。在着手种植自己的蘑菇时,闫琳采用纯棉籽壳装袋,一次至少备料500公斤,要靠人力把棉籽壳和水、石灰、化肥等搅拌均匀,一个从没拿过铁锹的城里姑娘,要做这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她手上不知磨破了多少泡,但是,她没有抱怨,没有灰心,她坚持了下来。

  在食用菌收获的第一年,闫琳并没有急于将产品投入市场,而是请村里的村民来和自己一起采摘,送给大家品尝。村民们走进她的大棚,看到满眼的丰收,他们不敢相信,这个看上去不谙世事,从城里来的小姑娘,真的把大棚搞起来了,真的长出了喜人的蘑菇。看到了经济效益后,村民们纷纷在闫琳的带动下建起了食用菌养殖大棚,走上了致富路。

  “创业是艰辛的,但是它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村官’这条路上,我成长着,历练着,快乐着,我没有后悔过,以后的路还很长。”闫琳说,她还要加倍地努力,为西沟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