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经观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多氟多
锂电项目列入863计划
对话绞胎瓷:新芽破土待阳春
科霖达
“体验式”营销抢商机
冯营公司
多措并举治瓦斯
醉心绞胎“瓷痴人”
我市四人获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6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绞胎瓷:新芽破土待阳春
——解读绞胎瓷产业发展路系列报道之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四月十一日,洛阳美术馆“兰亭渲”内,著名画家何水法在特别制作的十多个绞胎瓷茶具胚胎上作画写字,历时近三个小时,完成“福”、“寿”、“佛”等字和多幅画作。 本报记者 李光远 摄
 
   

  核心提示 连日来,本报产经观察周刊“解读绞胎瓷产业发展路系列报道”的刊发,引来众多业内人士和热心网友的极大关注,并就绞胎瓷产业的发展,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如今,我市的绞胎瓷产业,正如一粒浸润厚重文化的种子,在经历近千年沉寂、十多年萌发之后,已如新芽破土,正待阳春。

  本期系列报道,意在搭建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话平台,即或各方论点仅为一家之言,也望能如一缕阳光、一滴雨露,滋润这棵新芽,春生夏长,华英成秀。

  本报记者 许伟涛 詹长松

  突围之困,路径之争,文化挖掘不深,市场营销乏力,我市绞胎瓷产业复兴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和争辩之后,发展之路似乎一时找不到了方向。

  我市绞胎瓷产业的真正瓶颈是什么?其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梳理提炼,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尝试。

  专家学者如是说——

  文化挖掘尚存致命“硬伤”

  当阳峪窑遗址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绞胎瓷制作技艺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窑火有窑神碑为证,该窑传世产品以剔花瓷与绞胎瓷名闻中外,国内各大博物馆及英、日等国博物馆均有收藏,并得众多陶瓷专家盛赞……如此多的可查之据与“殊荣”,绞胎瓷这一文化资源,为何没有做成一流的产业和一流的品牌?

  “当阳峪陶瓷文化挖掘,有一个致命的‘硬伤’。”经过辗转联系,记者采访到了市政协原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荆文鹏。他说,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但时至今日,都没撰写、公布发掘报告。

  “没有考古发掘,产生不了发掘报告;同样,没有发掘报告,考古发掘成果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专门从事当阳峪古瓷研究的张义国说,考古发掘与考古发掘报告是一项科研流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发掘是为了搞清古代遗址或者遗迹的内涵和关系;发掘报告是为了把搞清楚的遗址或者遗迹内涵用文字、图表和其他化验报告的形式表述出版,向社会公布。

  张义国告诉记者,他已收藏并掌握了充分证据,以证明把当阳峪窑归为古磁州窑系的说法是不够科学严谨的。道理很简单,磁州窑同期生产的瓷器,无论是器形、制作手法、还是施釉的色彩种类,其精细程度都无法与当阳峪出土的同期瓷器相比。

  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也发现,有关当阳峪陶瓷的有关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三次研讨会:2004年5月22日的当阳峪陶瓷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成果展览及研讨会,2006年11月13日至15日由市政协邀请专家召开的当阳峪陶瓷学术研讨会,2010年5月19日在北京首都中央民族大学举行的当阳峪陶瓷艺术研讨会。

  对此,长期在京居住的荆文鹏告诉记者,陶瓷泰斗、清华大学教授叶喆民先生每次见到他,都会提起如何发扬光大当阳峪陶瓷这一话题。叶老建议,我市可申请对当阳峪遗址进行再次发掘,尽快形成发掘报告、图书等研究成果,并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向社会发布。

  从业者如是说——

  产业发展还需系统规划

  “要想让绞胎瓷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国门。”元昊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小平认为,绞胎瓷产业基础市场的繁荣,是整个产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大家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抱团闯市场。毕竟一企之力、一人之力很有限,只有团结、唯有团结,才是绞胎瓷产业发展的正途。

  “术业有专工,绞胎瓷产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市国礼绞胎瓷坊总经理王水林认为,目前,我市绞胎瓷企业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很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应从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订单销售等各个环节,系统规划绞胎瓷产业的整个链条。

  “绞胎瓷表里如一,是君子诚信的典范;多色融合,象征着凝聚和团结;一胎一面,是天人合一的造化之作。”市金谷轩绞胎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认为,只有深入挖掘绞胎瓷文化内涵,用文化创出大品牌,才能带动产业的大发展。

  “行业之间有交流、有分工、有重点地进行市场细分和开发这没错,百花齐放不是百花一样。”研究绞胎瓷现代表现技法的申邦武说,唐三彩、钧瓷等瓷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相互模仿的情况,后来经过不断整合才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我市能否未雨绸缪,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保护知识产权等办法,避免高投入的技术创新被廉价的仿制品伤害,营造一个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没有整体的市场品牌规划,完全就像摆摊卖菜。”福盛坊绞胎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司福源说,对市场缺乏研究和缺少长远的市场规划,是绞胎瓷久久未能打开市场的主因,也成为了绞胎瓷文化发扬光大的制约。

  文产办如是说——

  建设创业园拉动大发展

  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王建东说,随着绞胎瓷工艺在我市的恢复和发展,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首先是研发进程缓慢,其次是市场开发不足,第三是生产规模偏小,第四是政策支持不够。通过建立绞胎瓷文化产业创意园这一载体,以上这些问题将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记者了解到,市文化产业办公室已经形成了《关于建立焦作市绞胎瓷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的报告》,报告对我市绞胎瓷产业创意园给出了一个远景规划:园区计划占地500~1000亩,容纳绞胎瓷企业20家,绞胎瓷研发基地1个,绞胎瓷博物馆1个,吸纳就业人员5000~1万人,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2.5亿元。

  王建东说,其实这些年来,我市对绞胎瓷产业的发展也做了不少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推介绞胎瓷产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重点扶持几家绞胎瓷企业;与名家开展合作,通过名家的支持加大对绞胎瓷的创新等。

  针对下一步绞胎瓷产业发展,王建东说,要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从市级媒体逐步扩大到省级、国家级,从传统媒介扩大到网络等新兴媒体;对绞胎瓷生产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标准,在精细上下工夫,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加快推进绞胎瓷创业园建设,主动协调各方工作,真正做大做强绞胎瓷产业;加大绞胎瓷开发力度,提升我市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我市对外知名度,培育我市经济增长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