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他托着颗粒饱满的麦穗,与郑国庆就粮食生产与品质展开了讨论。
“沁阳全市亩产量过千斤了吗?”
“是的!这些年小麦亩产量都已超过千斤。”
在了解了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情况后,郭庚茂问道:“粮食生产在到达一定程度后,是不是会出现投入产出比下降的情况?比如说,以往每施一斤化肥可以增产5公斤以上,随着产量的提高,一斤化肥是不是还能增加5公斤产量呢?”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这就是农业投入的‘边际效应’。”郑国庆答,“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化肥用量的增多,现在,一斤化肥已不能增产5公斤,目前来看,最多能增产3至4公斤。”
“那咋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地里缺啥咱补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逐步减少化肥的用量,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那产量上去了,能保证小麦的品质吗?比如说,之前产量是900斤,但出粉率70%,现在产量增加到了1000斤,可出粉率变成了60%,表面上看高产了,实际利用率却降低了。”
“确实有‘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说法,不过,优质的问题可以从选择品种上加以保证,高产则通过加强管理、科学管理来实现。”郑国庆说,“从我市生产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现在种植的温麦系列、周麦系列品种都是优良品种。在管理上,我们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等‘五统一’管理模式和‘根外追肥’、‘一喷三防’等先进实用技术,保障小麦实现优质高产。”
“对!高产、优质、安全,这是我们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确保品质、收益不降低。”郭庚茂说。
“三夏”来临,郭庚茂还询问了我市农业合作化程度,强调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沁园办事处袁屯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做法备受省市关注,这也是郭庚茂此行调研的最后一站。
袁屯村将自身3个自然村进行了合并,节约出了宅基地158亩。该村招商引资,以地生财,并争取到了省农发行首笔2500万元新农村农民集中住房建设贷款进行新村建设。目前,已经完成164栋连排式村民住房的建设,村民缴纳4万元就可入住新居。
与此同时,先后入驻的7家企业成了村民就业的平台。群众在新社区生活,在家门口就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得以改善。目前,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5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增加到了380万元。
省委九次党代会后,袁屯村响应省委、省政府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号召,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走出小天地,登上大舞台。村里依托瑞源农业投资公司,承担了我市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
“沁阳城市规划面积多少?城区边缘在哪儿?袁屯的具体位置在哪儿?”郭庚茂摘掉眼镜,凑近地图问道。“我就是想看看它将来与城市的公共设施能否接上。”
村委负责人说:“社区就处在新城区规划中,完全可以享受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郭庚茂满意地点点头。
郭庚茂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推进上有其迫切性。目前来看,这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他反复强调了要“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干明白”,并指出了其中需要注意的四个环节:一是什么条件下才能做;二是在哪儿集中才能有效集聚人口、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三是如何保障农民权益的问题;四是资金来源的问题。
郭庚茂强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够条件硬做是瞎折腾,具备条件不干是落后于形势。”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遵循“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原则。群众生计第一,就业是民生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集聚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结合点在于:产业集聚带来群众就业,而群众的就业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社区建在哪儿?要跟产业结合、往城镇转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的最大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遵循规律,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郭庚茂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落户;积极稳妥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保证可持续发展。
“不走弯路就是‘快’啊!”最后,郭庚茂语重心长地说。
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谈一路,一句句质朴的话语流露出郭庚茂省长对怀川大地的深情。殷殷期望、谆谆嘱托,必将化作强大的动力,激励沁阳广大干部群众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大道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