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记者 蒋 敏 杨家军
太行之阳,山欢水笑,云台山英姿勃发名扬四海。
黄河之滨,静水流深,焦作市转型升级破茧化蝶。
中原经济区建设脚步铿锵,焦作借势崛起华丽转身。河南第一盏路灯、第一条铁路、第一个发电厂、第一口矿井、第一所高校都出现在焦作。河南焦作,这座有着百年煤矿史的城市,与工业文明相伴相生。如今,这座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叹、奋力走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的城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转型提升如火如荼。
“转无止境。”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说,转型是焦作发展的主题,目标是要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用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带动发展方式转变,引领焦作经济走好转型“三部曲”: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由单项推进向以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转。
——转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践行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的实践要领;
——呈现“战略定位越来越清晰、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发展路子越来越清晰、转变方式越来越清晰、务实发展越来越清晰”的前进方向;
——升华“不负重托、勇于担当、探索创新、务实重干”的河南形象。
焦作经济转型“三部曲”之一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
云台山是焦作旅游崛起的见证,10年间2亿名中外游客览胜云台山水,更折射出焦作经济转型发展的嬗变。
焦作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因此,焦作转型的突破口选择了旅游业。
“过去我们山里很穷,山里的姑娘都往外嫁,但因为舍不得父母,嫁人时一步一回头,所以这座山叫‘回头山’。”云台山景区导游王小姐告诉记者,“现在这座山还叫‘回头山’,不过是因为迁出去的农民都回头想再迁回来。”旅游业的发展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通过开设家庭宾馆、农家乐饭店,云台山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现在的将近6万元,增长了200倍。
1999年,焦作市旅游综合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而2011年到焦作旅游人次超过2281万,门票收入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72亿元,相当于焦作GDP的11.7%,比全国、河南省分别高出6.9和1.4个百分点。“焦作现象”被誉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各地纷纷前往学习、效仿。
“焦作服务”是焦作旅游的闪亮品牌,核心就是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云台山景区管理局局长韩跃平用生动事例作了诠释:“来的都是客,全凭真心做。我们坚持用心管理,用情服务,从多方面实现景区管理的规范化、旅游服务的人性化。比如,员工看到地上有烟头杂物,会主动用左手把它捡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还要用右手和客人握手,用右手搀扶老人和孩子。景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时刻准备着为游客服务。现在我们正在制定云台山旅游服务标准,力争使其上升为国家标准。”
目前,河南焦作已形成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五大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景观,以陈家沟、嘉应观等十大景点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
焦作旅游业怎样继续转型、提升发展水平?路国贤表示,要进行第二次创业。与漂亮的自然山水和一流的管理水平相比,焦作的配套设施还没跟上,旅游链条较短,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再转再提升,关键是“三抓”:一抓项目,加快自然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二抓创新,加快云台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三抓服务,加快云台山旅游服务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据韩跃平介绍,现在,云台山已分别与北京世贸天阶集团、河南建业集团合作,在云台山建设高端综合休闲娱乐项目,两个项目的总投资在100亿元以上。
焦作经济转型“三部曲”之二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绿色不仅仅是指山水。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是焦作转型的第二部曲。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就是要改造提升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生态、高效的产业,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沁阳市的沁北产业集聚区,为“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作了最好的注解。这个拥有众多氯碱化工、氯氢化工、铝精深加工企业的园区,背靠青山,附近流水潺潺,园区内闻不到一丝刺鼻的气味,更无滚滚浓烟。
沁北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牛中英介绍,集聚区实现上游产业园区排出的废渣、废水、废气等,作为下游产业园区的原料循环利用,打造“生态工业”。比如化工厂的废渣,经过密封管道,直接进入临近企业,经过提炼加工成为多晶硅的上游材料,进而为光伏产业提供原料支持。
一流企业做标准
“创新”是转型的重中之重。焦作市提出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科技先行、创新驱动,支持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
在产业链较长、分类较为复杂的化工领域,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只用了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从事高性能氟化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球最大氟化盐生产企业。
多氟多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自信幽默:“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我们是做标准的!”这些年来,多氟多申报了138项专利,其中106项是发明专利,制定了54项国家标准。依靠创新,该公司攻破了六氟磷酸锂生产上的技术难关,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焦作一大批企业逆势而上、持续发展,靠的正是重大技术的自主创新。
位于焦作高新区的卓立烫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首家以热打印耗材为主的专业生产企业,拥有24个发明专利,主持起草了2项行业标准,产品覆盖内地26个省、市、区,远销东南亚、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筹备上市。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走开放、合作之路,与行业旗舰企业合作,让焦作企业转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焦作和中国化工、中国铝业、中国兵装、中国兵器均有合作。
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和中国铝业、中国化工合作,这算焦作的企业还是算央企呢?路国贤说:“我们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我们和大企业合作后,可以解决许多要素制约的问题。”
“风神轮胎,产地焦作,源自中原,中国制造。”平时有点腼腆的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锋,介绍自己的企业时底气十足。风神轮胎不仅是全球第一家100%做绿色轮胎的企业,而且是业界唯一一家实行统一环保标准的企业。企业和中国化工集团合作后,新上了一批项目,去年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欧盟市场第一品牌,连续两年蝉联河南工业企业出口冠军。
焦作市的优良投资环境吸引了蒙牛乳业前来投资,2003年11月开工,次年5月冰淇淋项目即投产,5.1亿元的投资用时仅半年,创造了蒙牛公司从开工到投产的最短纪录。
零部件“组装”汽车产业
河南中轴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用发动机凸轮轴;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汽车防爆制动系统;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汽车发动机汽缸套……这些都是生产汽车所必需的零部件,像这样的产品在焦作市还有1500多种。
2011年12月,投资23亿元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焦作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焦作。2012年2月,投资25亿元的奇瑞汽车焦作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汽车零部件中最重要的产品。
5月23日至24日,路国贤带队到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就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合作达成高度共识,双方均表示,确保今年10月1日第一台发动机下线。
焦作新区党工委书记郜小方告诉记者,焦作汽车零部件产量居河南省第一,轮胎、轴承、缸套等产品已进入世界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发动机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61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该项目的建设,填补了河南汽车零部件产业没有发动机的空白。
“巨舰”带动“姊妹舰”
焦作市提出,创造环境,作好服务,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做强做大。
随着厦工机械的进入,焦作结束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达但没有整车的历史。厦工投产后,引来了厦工配套产业园,6家配套企业集中在厦工东边,形成一艘“巨舰”带动6艘“姊妹舰”的百亿产业园,从这里生产的厦工装载机占中国北方市场大半。
据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介绍,转型提升,焦作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过去,焦作煤炭产业一度占到了经济总量的90%以上,现在降到了不到3%,焦作的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65%以上,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焦作经济转型“三部曲”之三
以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焦作的工业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保粮食、保土地、保环境等新任务,必须走好转型第三部曲——由单项推进向以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转。
孙立坤说,焦作着力推动转型切入点就是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打造“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基点。
目前,河南各地都在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焦作独特之处在哪里?路国贤给出了明晰方向:焦作做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合理布局,或者叫集中布局。焦作规划了20个中心镇、150个中心村,将做到“四集中”:向城市集中,向集镇集中,向集聚区集中,向中心村集中。二是要谋划长远,焦作将按照现代都市化的水平来规划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力争在新型农村社区高端发展上出亮点、做示范。
袁屯新村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南郊,由袁屯、藕庵、小李庄3个自然村合并组成。进入该村记者看到,全新的别墅住宅整齐划一,水泥道路整洁干净,农民家中冰箱、电视机等家具齐全,生活有滋有味,与城里人无异。
该村在土地流转前,由于3个自然村相距较远,居住分散,给群众生产、生活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宅基地管理混乱,户均住宅面积达600平方米,许多农民长年外出打工,形成“空心村”现象,严重浪费土地资源。
在新型农村社区政策的支持下,袁屯村通过合并村庄,收回全部宅基地和耕地,整理出土地258亩。以“宅基地换房”模式,村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整洁的新楼房。
腾出的土地,一类复耕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另一类由村里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进行出租,再用租金成立农业投资公司,创办企业,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益分红,保障了农民利益。
袁屯村党支部书记秦东红告诉记者,利用土地流转这一新政策,袁屯村走出了一条新型农村社区的路子。用此方法,村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不足2000元达到了2011年的1.5万元。
修武县周庄乡正在建设一个都市化标准的新市镇。修武县委书记王建修介绍,这个新市镇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建设一座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的新城,将周庄乡2.5万农民集中安置,另外吸引周边其他乡镇农民和城镇人口向社区集中,预计常住人口10万人左右。目前新市镇已经开工建设,其中农民集中安置计划3年完成。王建修说:“我们确定的立足点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真正使农民成为受益者。”
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作为全国著名粮食高产区的焦作,如何提升农业也是一个难题。
路国贤对《大公报》记者表示,焦作农业将由高产向高效来转,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这几年,焦作在持续探索一条路子,就是构建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现在,焦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788家。
坚定转型、加快转型、科学转型,焦作经济发展方式悄然中深刻变化。路国贤说:“推进新一轮转型升级,重在务实落实、重在苦干实干,关键在做、关键在实、关键在效。”
焦作设定了一个目标,到“十二五”末,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指标或者主要人均指标,要领先河南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内地发达地区水平,建成“三化”协调发展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
记者手记:
日本人每年循例挑选一个汉字来概括本年度世相百态。如果让河南焦作人选年度汉字,一定非“转”莫属。假如增加一项年度词汇,“转型示范”与“中原经济区”必将联袂夺魁。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已成为300多万焦作人的坚定目标。
焦作的转型“三部曲”,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型,从自然的绿色,到经济的绿色,到社会的绿色,一直到人心的绿色,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正在探索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焦作在“转型示范”中的“三部曲”,颇有“示范”意义,颇具“破题”效应,令人鼓舞,让人振奋。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我们相信,乘中原经济区建设之大势,不久的将来,一个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生态更加优良、社会更加文明的新焦作,必将崛起在中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