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二十余载,先后在《莽原》、《中国人事报》、《中国医药报》、《健康报》、《妇女生活》,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三百余篇(首),著有诗文集《在风中歌唱》,1992年荣获《当代青年》凯特杯海内外诗歌新人大赛优秀奖,1995年、1999年曾被评为市文学优秀成果奖,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将二十余年来的创作情况及感悟总结如下:
追溯往昔,曾怀揣作家梦
我的学生时代正值“文革”期间,“样板戏”、《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经典影片被我们反反复复地看了几十遍,仍嫌不过瘾,便想办法找来小人书、文学原著来读,这样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潜移默化,语文及作文竟然大有长进,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拿到课堂上去读,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赞扬,让我备受鼓舞,我对文学产生出浓厚的兴趣,我在课桌下读着一部部大部头,读得如痴如醉,以至于荒废了其他学业,数、理、化读得一塌糊涂,但却开始幻想着自己将来也成为一名作家。
怀揣着作家的梦想,我以优异的文科成绩、很差的理科成绩考上了县一中。两年的高中生活,别的同学都在积极备战高考,唯有我在偷偷地看课外书。一次作文比赛,我的作文成绩在全校第一,引起校长的注意,他专门找到我,勉励我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可我有自知之明,根据当时我其他功课的成绩,我考上大学的希望几乎是零,与其这样,我不如反其道而攻之,或许能另辟蹊径,成就一番事业。当时高尔基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他的世界名著《我的大学》曾倾倒了数以万计的文学青年,他没有上过大学,但照样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我幻想着像高尔基那样早早地踏入社会,通过“社会大学”来实现我的梦想。
为了梦想,曾上下而求索
我的青春正赶上上世纪80年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浪潮风起云涌。当时的年轻人除了高考,就是万人争过文学这座“独木桥”。有人形容那时的盛况说,隔墙随便扔个砖头过去,就能砸着一个诗人。王蒙、刘心武、张抗抗、王安忆、铁凝、张贤亮、张一弓、路遥、高晓声……都是那时涌现出的著名作家,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像现在的歌迷、影迷一样地追捧着当时风靡一时的作家们,但那时很少有他们作品之外的花边新闻,我们主要追捧的是他们的作品。在这些星光的照耀下,我继续做着自己的作家梦。
文学殿堂对于我们这些文学青年来说,是那么的神圣和高远,但又不是高不可攀,因为登上这座文学殿堂的人,都是来源于民众,来源于社会各阶层,他们有工人、有农民、有士兵……他们不断地创造着文学神话。所以我们坚信只要通过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二十二岁那年,我在《焦作日报》上发表了第一首小诗,之后不断有作品见诸报端,同年被市作协吸收为会员,并参加了《焦作日报》、市文联共同主办的“七月诗社”,任“七月诗社”理事、博爱分社副社长,不断地参加活动、讲座,定期进行聚会,交流创作经验及体会,我因此而受益匪浅,那几年我创作颇丰。当时我踌躇满志地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人生目标:二十岁成为市作协会员,按预期目标已经实现;三十岁成为省作协会员,这个目标整整推迟了十年才实现,还有点差强人意;四十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至今也未实现。
“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追逐梦想,我曾节俭下自己的伙食费去买一本我心爱的书;为了追逐梦想,我曾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从山里赶到市里去听文学讲座;为了追逐梦想,我曾钻在蚊帐里躲避蚊虫的叮咬一直创作到天明;为了追逐梦想,我曾为我笔下的人物而彻夜难眠而嬉笑怒骂;为了追逐梦想,我曾几度变换工作,只为离理想近些、再近些。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在笑谈中。
四十不惑,梦醒亦快乐
多年的梦想已成习惯,现在我仍爱好文学,但我已不把她当做梦想来追求。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介于这之间,既不惑又知天命,已不敢妄想成名成家,只是在工作之余,在茶余饭后之中,把她作为自己生活的点缀,我不会为她而苦着自己,苦着家人,我不会为她而耽误了自己的营生。我首先要生存,她给不了我吃,给不了我穿,我不会把她当做一种事业、一种职业来做。她现在对于我来说最多就是副业,或第二职业,还是不来钱的副业或第二职业,但我仍愿意像情人一样在心里好好地把她养着,因为在内心里我仍深深地爱着她,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但她还是默默地、不动声色地回报了我,她在我孤独时给我快乐,在我失意时给我精神上的慰藉,在我心灵感到寒冷时她为我取暖,在我心灵受挫时她为我疗伤。甚至我这么多年生存的基础也间接地得益于这些文字,如果把这么多年的工资换算成稿费的话,谁又能说她仅仅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收获呢?所以我梦醒亦快乐!
遥想当年,梦依然美
曾经做梦,也是很美好的事情。人不怕有梦,就怕无梦。如果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看透了这个世界,就预知了未来,就很现实,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人生本来就很累很苦,如果再没有梦,岂不更烦恼?就像夜空如果没有星星来点缀,那么夜不是显得更沉闷更寂寞。所以人的一生,尤其是年轻人要有梦想,要敢于做梦,只有梦了才美丽。有梦才有幻想,有幻想才有理想,有理想才有追求,追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回味的活动,即使最后我没追到,但毕竟我梦了,我追求了,这就是人生的过程。所以遥想当年,梦,依然很美丽,为这个文学梦、作家梦,我无怨无悔!
现在文学被我当做自娱的方式存在着。
我将二十余年来发表的作品整理出版后,本打算封笔,业余时间过一过庸常小女人的生活,在家相夫教子,与人打打麻将扯扯闲话,饭后百步走赛似活神仙,岂不快哉?可竟不能,看到文朋诗友驰骋文坛,竟然有一种失落之感。终于有一天心底的神经被现实中的某种东西牵动,新的创作欲望油然而生,在众文友的感染感召下,我重拾旧梦,不过改由过去的“爬格子”为现在的“一网情深”。目前,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乡镇机关》已写了二十余万字,预计三十万字完成。另有几部小说正在计划中。与其他文友相比已落后不知多少倍,所以刚受命让写这篇总结时,我竟无从写起,我不知该拿什么来向我的文学组织和领导以及文友们回报,憋了几天勉强憋出了这些文字,不算总结,聊发一点感想和体会罢了,如有不妥,望批评指正。
(本版图片均采自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