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光远
见习记者 张 璐
从2002年建厂之初的地不足8亩、人不到8个,每天宰牛不到一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到每月屠宰量最少2000头牛,并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双料供应商,成功跻身中国牛肉行业前四强,再到登陆境内资本市场——河南伊赛牛肉有限公司用不到十年的工夫,不断刷新着行业纪录。
近日,本报记者再次走进这个蛰居怀川一隅的伊赛牛肉,探究其快速成长的奥秘。
“‘先建市场,再建工厂’,这种逆向思维是伊赛不断拓展企业规模的‘八字真经’。”面对记者的采访,伊赛牛肉董事长买银胖说,“中国人素来有个习惯,‘先建工厂再找市场’,我们则反其道而为之,在建厂之前,先问问市场在哪里?然后用产品打开市场,再去建立工厂。”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肉制品加工行业,要建市场,首先必须有一个精确的市场定位。为打造清真食品品牌,伊赛牛肉从活牛采购到屠宰、分割、冷藏、运输等环节均严格按照伊斯兰习俗进行。也正因如此,2008年,伊赛牛肉成为北京奥运会牛肉供应商;2010年,伊赛牛肉成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牛肉供应商。
高眼界走出新路径。建厂之初,在所有企业都专注于冷鲜牛肉生产的时候,伊赛牛肉就采取了牛肉产品深加工和冷鲜牛肉同步发展的模式。
如此模式,技术和资金瓶颈咋解决?伊赛牛肉不追求有形资产的投入,而是选择了河北的一家牛肉深加工企业做自己的熟食代加工企业,自己则致力于做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
2010年6月,伊赛牛肉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定向募集股份260万股,募集资金达2028万元。买银胖坦言,“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上,是伊赛在短时间内取得大发展的原因所在。”
为打造全产业链条,2011年,伊赛牛肉进驻修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休闲观光高档肉牛饲养示范园区、标准化优质育肥肉牛饲养场、年屠宰10万头肉牛加工场、年产1万吨熟食品深加工生产线等项目,主要是标准化饲养日本品种母牛、后备母牛、哺乳犊牛等。项目建成达产后,肉牛饲养长年存栏达36674头,年屠宰加工销售10万头,深加工牛肉产销1万吨。
与此同时,伊赛牛肉将直营店建设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建一个直销店,就是等于开拓了一个点市场,加起来就是一个市场网络。如今,伊赛牛肉在郑州已经开了46家直营店,到年底计划是100家。此外,伊赛牛肉将在三五年时间内,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一线大城市建设1000家直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