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抓住你的心,必先拴住你的胃。《舌尖上的中国》让人欲罢不能,看得直流口水!”一位网友的微博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连日来,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深夜搅动荧屏,风头盖过所有热播后宫剧、家庭剧,随着重播的无缝跟进,这场“夜宴”绵延半个月热度不减。
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坦言“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片子获得观众的热捧?《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文化界、传媒界、美食界的专家和观众代表各抒己见,对该片创造传播奇迹的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及解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注意到,《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过,拍摄《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的本意并不是想用高清的画面迅速激活大家的味蕾,号召大家冲进饭店餐馆大吃一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舌尖”被误读了,尽管该片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第四集达到了0.55%,这个水平已经和BBC的纪录片差不多了,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舌尖”,而不是凑热闹般地争相加入“吃货大军”,陈晓卿心里却不太有底。
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魅力是让世界通过美食了解中国,因此,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陈晓卿说。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传达出的一种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
近年来,中国人的食文化不断追逐天价效应,推杯换盏、满桌狼藉的饕餮场面每天都在身边上演,可我们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看到了久违的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舌尖上的中国》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大家,尊重食物也是尊重人类的未来。
小 青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