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维成 刘 健 李 松
重庆永川区22所职业技术学校每年输出约3万名高职、中职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6%。记者近日来到这里,探寻高就业率背后的答案。
走进重庆工业技术学院,只见机械加工实训车间、钳工实训车间、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等20多间学生实训用房,掩映在校园山峦、绿树之中。在机械加工实训车间,20多台普工机床一字排开。
学院数控机床专业二年级学生蒋杨正在做普工操作实训,他告诉记者:“数控机床专业学生一进校,要先从钳工学起,再学普工,然后上机操作数控机床。通过层层训练,基本可以达到‘出了校门进厂门,无需企业再培训’。”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松说:“为什么每年我们的学生企业抢着要,有的单位负责人还要到我这里‘走后门’,最关键的就是把教学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记者观察到,很多学生正在做水利、电力设计绘图,学校还开设了很多工程实习课,让学生能够尽快熟悉专业技术要求。
这些学校与400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重庆机电工业学校与重庆摩托车制造商隆鑫公司合作,隆鑫向学校提供发动机和整车供学生实训,而学校为集团输送了上千名技术员工。
永川区区委书记胡际权说:“学生‘吃香’的秘诀,是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实行定向或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就业基地、引企业入学校等。职业教育不能关起门办学,必须解决职业学校和企业‘两张皮’的问题,让学生毕业前就成为‘熟练工’。”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重庆职教基地内的22所学校实行学分制互认,培养学生“一专多能”;还实行“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地分阶段完成学业,各院校的专业涵盖了劳动技能部门能鉴定的500多个工种,平均每个人毕业时至少能拿到一个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