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7年前,家中的顶梁柱牛小利患上了尿毒症,透析、换肾,花了50万元,至今仍在治疗当中,不仅变卖了宅基地、花光了全部积蓄,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像这样因病返贫、因遭受天灾人祸致困的家庭,在武陟县还有很多很多……
如何救助这些家庭、如何帮助这些家庭摆脱贫困摆在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面前。常鸿责成县委办、政府办、民政局、财政局等单位进行专题调研。经过缜密调研、反复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目前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由政府兜底保障这些困难家庭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慈善救助机制,设立农村村民互助帮扶基金,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这样“由县民政局牵头、县慈善协会主导,依托乡镇慈善分会,引导扶持建立村级慈善工作站,设立村级帮扶基金”被列入2011~2012年度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式拉开了武陟县村级慈善工作站建设的序幕。
“慈善事业进乡村”工程,不仅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项民心工程,更是完善慈善网络的一项创新举措。
2011年年底,河南省首家村级慈善工作站——武陟县圪垱店乡宝村慈善工作站正式成立,当天募集资金10万元。
为了进一步促进基层慈善网络建设,今年4月份,武陟县村级慈善工作站建设推进现场会在大虹桥乡东张村召开,常鸿和县长闫小杏等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常鸿等领导亲自为东张村等80个慈善工作站授牌,闫小杏为东张村慈善工作站颁发了1万元扶持资金。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村级慈善工作站建设呈燎原之势,在武陟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全县共建立村级慈善工作站256个,织起了一张县有慈善协会、乡镇有慈善分会、村有慈善工作站三级联动的保障民生的“防护网”。
为唤醒全民慈善意识,县慈善协会把宣传教育作为慈善工作的先导,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慈善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慈善工作,不断扩大慈善影响力,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对慈善的认知度,各行各业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村级慈善工作站成立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奉献爱心、扶危济困,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大虹桥乡东张村自3月5日成立慈善工作站以来,干部群众300元、500元、上千元、数万元,纷纷捐助善款,一个只有2100口人的小村,捐赠善款高达21.5万元。
据统计,目前该县村级慈善工作站共募集资金1516万元。
创新管理模式,让善款善物在阳光下运行
6月11日,记者一走进谢旗营镇前牛村中心大街的迎宾大门,就被浓厚的慈善氛围所感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张贴的慈善对联:“慈济世间仁心有自,善行天下大道无垠。”街道两边刷写着“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等宣传标语,墙上有大型慈善宣传画,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在中心大街的东边,有一个3间房大的前牛村慈善工作站。前牛村村委会主任、慈善工作站站长古拥军说:“俺村的慈善工作站是今年3月成立的,是按照全县统一的‘七个一’标准:一个班子、一块牌子、一个阵地、一本台账、一套制度、一个公示栏、一支慈善义工队进行规范化建设的。工作站成立初期,采用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慈善理念,增强全体村民及村办企业的慈善意识,营造了“人人可慈善、慈善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到现在,全村共募集善款20多万元,救助困难户、大病患者、孤寡人员25人,发放救助金1.8万元,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村慈善工作站给群众带来的好处,真正实现了慈善进基层、救助不出村。
在前牛村慈善工作站一侧的墙上,是慈善工作站的公示栏,上面记载着工作站领导小组成员、捐赠、救助信息公示、资金结余情况等,工作站募集的每一笔款项和使用情况都要在这里一一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走进前牛村慈善工作站,正面墙上张贴着慈善工作站章程、职责、救助程序和慈善协会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记者翻开前牛村慈善工作站的台账,上面记录着前牛村慈善工作站的各项制度、活动以及接受捐赠记录、资金收支说明和救助对象的照片。
在前牛村慈善工作站的里屋,有一个“爱心超市”,这里有募集来的各种救助物品,如衣服、生活用品等。前牛村村委会副主任、工作站副站长古小保说:“这是为了方便救助困难群众专门建立的‘爱心超市’,困难群众每半月可来这里免费领取一次。”
“前牛村慈善工作站只是全县慈善规范化建设的一个代表。”陪同记者采访的武陟县民政局纪检书记、慈善协会秘书长吕银生说,全县256个村级慈善工作站,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建设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县在慈善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上有很多科学的管理办法。对前20名成立且募集资金在8万元以上的村,县慈善协会给予1万元的扶持;对年度募集慈善基金达到人均50元以上的村,县慈善协会按照募集基金额度的5%给予扶持,一并用于慈善救助,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奉献爱心、建立慈善站的积极性。
慈善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公开、公正、透明,群众满意、村干部满意、县乡政府满意。
把善款善物用到最困难群众身上,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公益事业上。
善款善物的科学管理和发放,事关基层慈善工作的大局。武陟县的做法是:确保每一笔慈善资金都用到“刀刃”上。
武陟县慈善协会专门出台了《农村慈善帮扶基金管理办法》,重点用于特困家庭的日常救助,用于遇到重大天灾人祸家庭的应急救助以及困难家庭助医和子女助学等救助,用到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益事业。在具体操作上,先由困难群众向村慈善工作站提出申请,经核实并张榜公示后,报县慈善协会复核、付款。
谢旗营镇前牛村任凤芹一家四口人,靠种地为生。去年,任凤芹患上了尿毒症,一年多花了30万元,花光了积蓄,欠下了外债。村慈善工作站成立后,给她送去了2000元善款。
慈善进基层,农村和谐的交响曲
县乡村三级基层慈善网络的构建,助学、助医、赈灾、救危济困等救助项目的实施,慈善事业作为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逐步凸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村级慈善工作站的建立,既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农村和谐稳定,又有利于增强村民的慈善意识,更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
——建立了农村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村级慈善工作站的建立,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慈善、关爱困难群体,使有重大变故的群众能享受到临时性救助,孤寡贫弱的群众能享受经常性救助,实现了慈善进基层、救助不出村。小董乡乔庄村张媛媛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该村慈善工作站了解情况后,及时送去了3000元助学金。圪垱店乡宝村村民李清奎的儿子外出打工时腰部受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媳又遭车祸身亡,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该村慈善工作站送去了大米、食用油、方便面和200元现金,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村级慈善工作站主任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他们代表党和政府入户调查,发放救助金,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同时,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奉献爱心,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在建立慈善工作站、推动各项工作中得到了诠释。嘉应观乡西营村村内道路损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该村慈善工作站成立后,本村企业家焦作地丰肥业公司总经理李战通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带头捐款近50万元用于整修道路。在村党支部的号召和带领下,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大局稳定。通过建立村级慈善工作站,使广大困难群众的难题得到了解决,生活得到了救助,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同时,广大群众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帮助乡亲解难题,支援邻里渡难关,使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在詹店镇詹东村慈善工作站成立当天,村里企业家、退休干部、村医、农民等都慷慨解囊,短短几个小时就收到捐款8万元,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