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任艳婷 台欢欢
原来开着个体诊所,在村行医40多年后,村医牛天永因为医改,成了一名“公家人”:公共卫生费补助、基本医疗服务费,再加上实施药品零差价后的专项补贴,牛天永的年收入接近4万元,退休之后每月还有300元的生活补助。
沿着笔直的公路,笔者来到孟州市谷旦镇洪道村,在公路的转角,我们看到一座白墙蓝瓦的房子,“洪道村卫生所”字样的招牌醒目地挂在大门口,240多平方米的院落干净利落,这就是刚成为“公家人”的村医——牛天永工作的地方。
走进屋里,笔者细细打量,8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健康教育室“五脏俱全”,“以前没人给俺的诊所投过钱。去年卫生局补助了1万元的建设资金,又给配了电脑、病床、药柜等,现在俺这儿啥都是新的,绝对是标准化村卫生所。”牛天永乐呵呵地说。
“每月工资能拿多少?”笔者问。
“比他们多。”他指着孟州市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说,“工资主要有三部分:每年上级补助公共卫生费650元、基本医疗服务费1500元,实施药品零差价还有6500元的专项补贴,几项合计8650元,算下来每月至少能拿1500元。”
1970年,牛天永在县防治院(孟州市人民医院前身)中医培训班学习,后又多次参加卫生学校培训班、健康报3年函授班学习,发表论文数篇。现在,59岁的他是卫生所里唯一的医生,承担着洪道村及周边村3000多口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因为医术好,有口碑,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也都慕名前来就诊。
“医生,药输完了。”正聊着,牛天永起身去给病人换药。
“大姐,你是什么病啊?”换药的间隙,笔者与病人聊了起来。
“感冒,还有点上火。”
“输液花了多少钱?”笔者问。
“十几元。以前输液都得花快三十元哩,现在国家政策好了,药品都是零差率销售,真是给老百姓减轻了负担。”大姐深有体会地说。
2011年12月, 村卫生所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后,到这里看病的人明显增多,仅上个月,老牛开出的处方就有800多个,再加上国家的各项补助,收入基本上能和以前持平。
74岁的邢德山,是赵改村村民,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有一次,凌晨两点,突然身体不适,给牛天永打电话,正在熟睡中的老牛,赶紧起床,背起药箱,骑上摩托车就赶往邢大爷家。对邢大爷作了一些应急处理后,老牛等邢大爷的病情稳定一些后才离开。到家时天都快亮了,简单的收拾洗漱后老牛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从早上7点多开始,就有人找老牛看病,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送走病人后,他还要整理当天的门诊日志、处方、发票,给病人建档案,并录入电脑。对于操作还不熟练的老牛来说,每天要忙到晚上十来点才能休息。
在这忙碌生活中,最让老牛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女儿牛晓敏在他的影响下,从焦作卫校毕业后,也加入了村医的行列,而且和他在同一个卫生所工作。用老牛的话说,他的工作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