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自费订阅了《焦作日报》,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报箱取出散发着墨香的报纸一睹为快。我和《焦作日报》结缘是因为文学。我第一次在《焦作日报》上发表作品是1985年,是一首幼稚的小诗。这首诗的发表,让我像丑小鸭一样,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到了今天。如今,我的一首首诗歌从《焦作日报》副刊起身,多次被国家级刊物《诗刊》刊登。如今,我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也加入了省作协。
最难忘的一次是我写的一首《为父亲洗澡》的诗,投稿后不久在《焦作晚报》的《晚晴》栏目刊发,时间是2007年8月14日。这首诗是我为偏瘫的父亲洗澡后有感而发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八行,却让我刻骨铭心:父亲老了/走路离不开一根拐杖/到浴池为父亲搓澡/我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雕刻父亲/他白发、驼背和失语/在生活中摇曳若一根秋草/洗澡后父亲走出澡堂/我像是在移动一件贵重的瓷器。后来,我看到《北京文学》杂志上有一个栏目叫《真情写作》,就将这首诗投到《北京文学》。不久,《北京文学》也转发了这首诗。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在业余时间里尝试了新闻稿件的写作,刚开始投稿也碰过壁,但后来反复品读报上编发的新闻,慢慢地开始登稿了,虽然与编辑老师不曾认识,但在每一篇发表的文章中,我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每次翻看自己的剪报本,看着一篇篇在《焦作日报》上发表的作品,我的内心就会涌动一分感激。是的,在我笔耕的日子里,是《焦作日报》副刊的编辑们扶持了我的成长,尽管步履蹒跚,却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迈着、走着。
在《焦作日报》即将迎来55岁生日之际,我也迎来了自己45岁的生日。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焦作日报》已经和我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是一分情缘,也是一种心灵的情结。同时,我也感谢她开辟一片文学的园地,让焦作的文学爱好者在这里成长,并留下跋涉者的脚印,耕耘着明天的希望。焦作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出现过“竹林七贤”、李商隐、韩愈等历史文化名人。我们的报纸要开放、多元化办报,关注本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把《焦作日报》办成文化氛围浓厚的报纸,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和关注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