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有了丰富厚重的文化根基,怀川境内的太行山中,才会成为佛家理想的修行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太行山中究竟有多少寺院庙宇,我们今天已无法统计,但是位于怀州丹谷之中的净影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辉煌,却是不能忘记的。
净影寺没有留下确切的建寺时间,但经过专家考证和现存资料的推断,净影寺的建寺时间最晚应当在南北朝魏齐之际。当时的净影山场十分广大,方圆达数十公里,和其东侧的古青莲寺形成呼应之势。
当年的隋文帝信奉佛教,常常在青灯黄卷中寻找能让他延续生命的佛国境界,并试图执掌佛理想中的佛国江山,以图得道成仙,立地成佛,那样就可以长生不老,永享人间富贵,紧握乾坤江山,畅想与日月同辉。不过,皇帝是不能够事必躬亲的,他需要选定一些高僧来代表他主持佛国的政事。高僧慧远就是这位有为的皇帝选定的执掌全国寺院佛事的主管之一。
慧远剃度之后,曾经选择青莲寺作为自己修行研读的宝地。然而,彼时的青莲寺由于盛名远扬,不仅寺内僧人众多,而且天天香客盈门,一片喧哗热闹的景象,慧远在这里修行研习,时时被打搅惊扰。于是,慧远就盘算着选一处幽静古贤之地,建造一座能静心修学的庙宇。佛教的高僧大德每每做一件大事,都希望得到佛的指点。慧远便多次沐浴焚香,请求佛祖示意。终于,在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慧远在冥冥之中看到了佛祖的召唤,于是,他灵魂出窍,随着佛祖的指点,来到一片仙山丹谷之中。慧远微闭的目光慢慢睁开,他穿越重重大山,看到了青莲寺东南的一片丹谷,丹谷之中禅意盈然,自然妙化,境界高远,还有缕缕仙气袅袅升腾,一座庄严的寺院仿佛就幻化在一团仙气之中。在佛教高僧的眼中,净影山谷中冉冉升起的当然不仅仅是缕缕仙气,还有教化中原的千古宏愿。慧远的灵感已经飘飞在古老的丹谷上空,他要在这里建起一座空灵清静的寺院,把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和对佛教的献身精神都融入到怀川北部这片神奇的山水之中。
慧远的心中永远装着至高无上的佛祖,也许,佛祖给他的点化是要寻找那片汇云成河、雾绕群峰的静谧高远之地。慧远还需要亲身实践,于是,他带着弟子在太行山中找寻,足迹遍布怀川北部大山之中的千峰万壑。终于,在一个雨后风轻的早晨,慧远来到了净影山谷。那时,晨光刚刚揉开惺忪的双眼,从巨大的天幕中缓缓透出,洒在一座座突起的山峰之上,金光灿烂,天地生辉。净影峡谷云蒸霞蔚,彩虹高挂,海市蜃楼在淡染的碧空中水彩般显现,简直就是一幅巨大无比的彩墨山水画。在这样的盛景中,慧远惊呆了,眼睛已无法暇接,只能赶紧地微闭双眼,高诵佛经,来镇静自己激动不已的心情。我们不能责怪慧远,面对这样的胜景,不光是慧远,即使是佛祖驾临,也一定会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慧远选定了这片山中净土,召集子弟。开始筹划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金灯禅寺。为了延续佛教的承袭和渊源,慧远将金灯寺定位于山西泽州青莲寺的下院,虽为姊妹寺院,规模却比青莲寺还要壮观。大概是因为那时的佛教文化现象过于引人注目吧,慧远的举动很快就得到了多方响应,不仅百姓们纷纷解囊捐助,而且地方政府也帮助出钱出物,资助兴建了颇具规模的金灯寺,这就是延续至今的净影寺。
当年的净影寺是一座神秘的寺院。传说净影寺修成开光之后,僧人们常在夜间发现有一两盏金灯腾空而起,由东而西飘过寺院。每当金灯飘过寺院的时候,寺院里顿时金光四射,满地生辉,殿内的佛像更是遥相呼应,金光闪闪。僧人们惊异于这种奇观,每当看到金灯升空之时,便赶紧盘腿坐定,焚香诵经,虔诚祷告。
金灯凌空也许是自然界的一种奇特的光影现象,也许是某一种可以夜间发光的生物结团飘过夜空,但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当时,却是一种神圣奇异的现象。金灯凌空常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出现,周围的百姓也常常慕名前来观看,久而久之,净影金灯便在净影寺周边地区传为美谈,周围的百姓以为这是神的力量,或是佛的某种暗示,于是,便把净影寺称为金灯寺。
慧远的生命和太行山中的净影寺是连在一起的,他一生中多次到丹谷净影寺隐居修炼,在这里完成了理论修养,形成了对佛教理论的独特认知。以至于中国佛教史上称他为“净影慧远”。慧远对净影寺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不光将晚年居住的西京禅寺取名为净影寺,而且在他圆寂之前,还郑重地嘱咐自己最亲信的弟子释灵璨,死后要将自己的灵骨部分移葬丹谷净影寺。随开皇十七年,慧远的忠实弟子释灵璨终于不负师命,历尽周折,将慧远的佛骨舍利护送至古丹谷之中的净影寺郑重入葬,并且建起了一座精美的石塔作为纪念。这座石塔历经一千多年,仍然孑然挺立。清末民初,净影禅寺逐渐荒芜,这座石塔也不知所踪。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方努力,这座珍贵的石塔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沉默之后,终于又重见天日,再现昔日风采。
在慧远之后,太行丹谷的净影寺由于有着慧远的光环高挂,依然繁荣鼎盛。慧远的几位高徒昙馥、释灵璨、释宝儒、释善胄、释慧迁、释玄鉴等先后来到净影寺住持修行,一方面缅怀先师的丰功伟绩,一方面继承慧远的衣钵,发扬光大净土学派。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