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赵志宏)市司法局坚持以打造效能型、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为目标,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法律宣传和法律保障等职能作用,采取十项举措,扎实推进“两创一深化”活动,为服务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营造法治环境,提供法律服务。
一是深入开展“法治政府”、“法治型机关”创建活动,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着力加强领导方式转变和干部作风建设,为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增强行政执法效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是组织开展“深化‘法律七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增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法治理念,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大潮中来。
三是组织实施“法治创建十乡百村示范工程”。市级重点培育10个乡镇街道、县级重点培育100个村(社区),力争达到省级示范点标准,为经济转型示范市现代城镇体系建设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1个高标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在市县两级高速路口和城区主要道路进出口,建设10个法治创建公益广告塔(牌),建立完善10个法治文化公园(游园)、10个法治文化广场、10个法治文化街区,完善100个农村社区普法园地,为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五是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和“人民调解春风化雨”专项活动,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是持续开展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力争今年重点培育1个国家级五好司法所、10个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和20个市级规范化司法所。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专业化、专职化建设,规范交通事故、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运行机制,确保每个乡镇(街道)调委会配备3名、村(居)调委会配备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
七是着力加强服刑在教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教育转化工作。规范完善服刑在教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等工作机制,完成全市1430名社区矫正对象全员接收。加大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力度,在全市建成11个过渡性安置基地,对3889名安置帮教对象实施衔接管控和帮教,最大限度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八是组建政府法律服务团、重大项目工程法律服务团、发展现代农业法律服务团、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团、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律服务团等专业律师服务团队,为加快经济转型、加强宏观调控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九是深入开展“千名法律工作者进千企”和“法律体检”活动,围绕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融资引资,为企业提供金融证券等高端法律服务。组织开展“百名律师送法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大力拓展农民工权益保障、城市改造、新农村建设、商品房买卖等公证服务领域,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为促进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和谐环境。
十是持续降低法律援助门槛,统一城乡居民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实施“十百千”规范化便民服务窗口工程,即建成与规范10类社会组织(部门)工作站,100个司法所、律师所受理点,1000个村(居)联系点,推动法律援助服务窗口向便民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12348”法律援助热线服务平台建设,把其建成集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社情舆情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及时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