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欣
(一)一元复始万象新。
新是每天冉冉升起的第一缕阳光;是荒芜田野开启的第一行犁花,夯下的第一柱桩基——
新,承载希望,成就梦想,憧憬美好。
新是大地惊蛰的第一声春雷;是冰川融化的第一声怒吼;是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
新,壮志凌云,势不可挡,滚滚向前。
标新立异、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开拓创新……新事物尽管诞生时弱小,却代表时代的潮流、发展的大势,蕴含催人奋进的无穷力量。
(二)新区之特在于新。
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厚重的文化。
没有铁马金戈古战场之豪迈,没有闲庭信步古文人之抒怀。
新区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只有一岁半。
一岁半的新区,与新为缘,日新其为,咸与惟新;
一岁半的新区,愈觉颜新,新风新貌,新潮新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区一切从新开始。
(三)运筹帷幄谋定新。
省政府定位新——
焦作新区要成为焦作市“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
市领导筹谋新——
市委书记路国贤在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上要求:“新区在‘十二五’末要成为焦作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极。”他更强调:“新区要有新理念、新作为、新变化、新形象。”
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指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的新亮点。” 他还指出:“新区是焦作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支撑所在。”
市规划谋定新——
《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使焦作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在20%以上,人口达到50万,力争成为焦作走在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建设前列的战略引擎,使新区成为焦作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成为全省新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先导区、先行区、示范区,新亮点、新城区、新的增长极,战略引擎、一面旗帜、希望所在……
新区之新,全市之托,全民之望;
新区之新,势在必行,义不容辞。
(四)大胆探索创出新。
新区一岁半,新风扑面来。
新区之新新理念——
站位全局,胸怀全市;立足中原,放眼世界。
勇于担当,责任天大;创造创新,不甘人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怀若谷,谦谦为人。
常怀感恩,常思报恩;善待他人,和谐民生。
新区之新新作为——
投资25亿元的奇瑞汽车焦作发动机生产基地目前一期土建工程已经投资2亿多元,第一台发动机可望10月1日下线,“奇瑞速度”正在创造奇迹;
厦工二期及厦工配套产业园正在紧张施工,总投资10亿元的配套产业园企业今年将陆续投产;
投资12.3亿元的中国兵器集团光电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3.7亿元并投产,后期及追加投入的10.9亿元项目正在实施;
投资23亿元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焦作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将于6月底开工;
4个重大项目犹如4艘航母,构成焦作乃至河南最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并正向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挺进。
还有投资数亿元的蒙牛二期液态奶扩建项目已经安装完毕;卓林数码新型特种薄膜生产线调试完毕,进入试生产阶段;中煤管业液压精密冷拔管项目正在实施……一个个重大项目构成了新区大作为的辉煌画卷。
新区之新新变化——
举全市力打造新区。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加快焦作新区发展的决定》;市人大常委会就新区增长极的打造、发展的远景和目标、产业布局和项目入驻等12个问题开展首次专题询问;市政协就新区发展、城市规划、民生工程等进行专题调研;市直各单位全面落实《关于加快焦作新区发展的决定》,创新理念,全程支持,高效服务……
区划调整大头落地。人心思归,人心思定,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拓宽,经济转型战场得以摆开。
城市提升得到认可。去年完成了新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编制,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体制变活自主创新。公共资源管理得到配置和集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取得突破,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达到6家,为全市之首。
民心工程民生改善。河南理工大附中启动运行,北大附中按计划招生开学,同仁医院今年年底将试运营。
新区之新新形象——
以效率提升效益,以效率提升服务,以效率优化环境。效能造就新环境,环境铸就新形象。
新区之新,起步之年,缤纷异彩;
新区之新,开发之年,激情澎湃。
(五)打破桎梏只有新。
焦作,因煤而兴,因煤而困。发展桎梏亟待打破——
城市发展的空间亟待拉大,经济转型的原动力亟待激发,创新发展的平台亟待构建,焦作未来希望的载体亟待打造。
新使命,新引擎,新舞台,新远景,焦作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打破城市发展桎梏,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只有新。
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打造新型工业城市、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新区要按照省政府的定位,建设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方案明确指出:统筹焦作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建成复合型核心城市。
新区是全市人民的新区,是焦作发展的新平台、新空间、新天地……
新区唯新乃兴!
(六)破解难题唯有新。
新的背后是旧,旧往往隐藏着观念上、发展上的差距、困顿和痼疾。
清醒忧患,深刻反思,剔肤见骨,方能新生。
中原经济区建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区提出争创“省10强10快产业集聚区”,机遇大,压力更大,无非常之举难以实现。
转型示范市建设,你追我赶,人人争先。新区“一诺千金”:年内两个超10亿元项目落地,各项指标增幅不低于40%。责任大,决心更大,无非常之为难以成就。
个别项目推进迟缓,个别部门协调不力,某些环境不够优化;经济运行的矛盾亟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速,工作作风亟待改进,区划调整亟待“领得住、富得起”……新区面临新挑战,无非常之力难以破囿。
不破不立,不立不新。
新区唯新乃进!
(七)抬高标杆提升新。
开放新区,实力新区,魅力新区,活力新区,幸福新区。
五张名片,抬高标杆,提升指标。
五张名片,有勇气、有志气、有锐气、有豪气、有大气。
开放新区。打造焦作迈向区域融合的载体、郑焦一体化的战略支撑点,在空间发展上扩大开放;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产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在产业发展上扩大开放,在环境优化上扩大开放,在人才引进上扩大开放。让新区走向世界,让世界拥抱新区。
实力新区。强力打造百亿产业、千亿产业园,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等产业集群。向西延伸隆起“机械—汽车配件”集群产业,向南发展形成现代服务发展带,向东延伸发展“电气”产业集群。
魅力新区。依托引黄工程、大沙河、南水北调工程三大主干水系,连通现状沟渠形成水网,建立“山水对话、城林水影”的城市意象。
活力新区。活力来自于举全市之力打造新区的良好氛围;来自于投资主体多元,创新投融资体系;来自于创新公共资源管理;来自于自主创新体系;来自于 “小政府、大服务”的高效行政效能和服务。
幸福新区。统筹区划调整后的各乡镇(街道),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民生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八)转型领头靠创新。
新区勇当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排头兵,靠实干,更靠创新。
重大项目引领。2012年,全区计划实施项目104个,总投资427.48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78.07亿元。重点推进投资23亿元的中国兵装集团焦作装备产业园一期项目、投资25亿元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1万台发动机生产线项目、投资20亿元的中国兵器焦作光电产业园项目等。
招商引资突破。全年引进超10亿元项目不少于30个;年内力争引进一家500强企业;实现利用外资总额突破,全年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
工业经济支撑。以创建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创建全省新材料产业园区、创建全省新型产业化基地为载体,打造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基地。
基础设施搭建。2012年,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11.21亿元,开工建设9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新型社区创建。芦堡安置小区二期工程、仇化庄安置小区二期工程、秦屯安置小区二期工程及杨庄、和屯、永兴屯安置小区工程要完成50%的建设任务,启动西大寨、周平陵村等安置小区建设。
民生改善惠民。重视教育、卫生、民政、食品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富民强村。
体制机制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全国先进陶瓷基地、厦门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先进金属材料基地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创业中心建设。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力争达到7家。
水系景观再造。加快大沙河、新河等水系治理开发,开工建设碧莲湖、沁泉园等生态工程,配合搞好引黄入焦工程建设,打造新区城市水系新景观。
稳定和谐构建。强化安全监管、信访稳控,深化平安建设。
综合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驾驭工作的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执行能力、同心攻坚能力和执政为民能力。
(九)新区之新在常新。
目前,经济大环境又给发展带来新挑战,如何逆势增长,新区依然靠新——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投资51.12亿元的12个项目6月底将集中开工。
时时求新,更需力度恒久新;事事求新,更需专注深入新。
新区创新转型新,新区转型创新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创新、求新、更新,新区之新在常新,新区常新必将成就一番大事业,开创一片新天地。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