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连日来,骄阳似火,持续高温干旱的山阳大地没有一丝凉意。三夏是农民最忙的季节,为了秋季有个好收成,在我市田间地头,农民们日夜不停地灌溉着干涸的土地。但是,也有部分田地因为没有水源而无法浇灌,马村区演马街道后夏庄就有700多亩地属于这种情况。
6月16日11时30分,烈日当头,在后夏庄地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政保正汗流浃背地指挥村民安装变压器。看到马村区计生委副主任李凤燕、王耀平等来了,王政保拉着他们的手连声道谢:“多谢区领导和你们的帮助,我们这700亩旱地终于可以灌溉了。”
王政保指着附近大片的田地说:“我们村有2600亩地1400口人,但这块700多亩的地几年前因为附近煤矿开采影响,成为煤矿塌陷区,原有的水利设施废弃了,无法浇灌。近年来,这700多亩地一直靠天吃饭,一亩地的收成只有能浇灌土地的一半,村民一致要求解决土地浇灌问题。如果想浇灌这片土地,必须打水井和架设电路。虽然去年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打了一眼井,但由于附近没有供电线路,还是没法浇地。村里去年架设了供电线路,由于变压器手续迟迟没有办下来,电还是送不上。如今又到了三夏大忙季节,天气大旱,如果这700多亩地再浇不上水,收成就没有保障,村里人急得团团转。市计生委和区计生委了解情况后,通过区领导协调,供电部门上周批准我们村再增设两个变压器。盼星星盼月亮,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下午就可以抽水浇地了,今年秋季,我们这700多亩土地可以增产一倍以上,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增加一倍。”王政保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