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是端午节,清晨的菜市场、社区楼道、超市门口,多了一群蹬着三轮车卖粽子的“巧妇”。几桶喷香的粽子,伴随着她们悠扬的叫卖声:“价廉味美的粽子,好吃又好看……”动听的叫卖声将老太太们吸引过来,而这些“巧妇”大部分来自新区。
在新华街枫华苑小区东门口,记者看到一位“巧妇”桶里的粽子还冒着热气,一位老太太拿起粽子在鼻子前闻了闻,粽子的香味立马散发出来,老太太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公斤。一拨儿接着一拨儿,引来了许多主妇,有购买粽子的,有上前询问价格的。
“这是我第二次买粽子了,她家的粽子很好吃,包得也扎实,价钱也合适。”退休干部王丽萍说。听到顾客的赞美,“巧妇”提高嗓门儿说:“我卖粽子已有十来年了,有很多这样的回头客,都认识我。”原来,“巧妇”是新区李万街道北李万村人,叫张贵香,每年端午节前后都要和丈夫卖个把月的粽子。
黝黑的皮肤,洁白的短袖,牛仔短裤,四十出头的样子……遮阳帽挡住了脸但掩盖不住她的精明能干。她说,她每天7时开着三轮车拉着粽子去菜市场、超市门口卖,若是到了10时多粽子还没有卖完,就去社区楼道、街面卖,中午回家吃饭,15时左右再出来,直到卖完才回去。她说:“粽子过夜了口感就会差点,所以一定要卖完,最晚一次卖到20时。”
谈及卖粽子,她说,每到端午节,街上卖粽子的人比较少,于是她就和丈夫做了一些粽子尝试着卖,发现还可以,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十来年。
谈笑之间,一位大妈走了过来,边挑着桶里的粽子边念叨:“现在城里人基本不包粽子了,都嫌麻烦。还好,有你们这群卖粽子的,才觉得有点过节的气氛。”最后,大妈选了一兜粽子满意地走了。
记者感言: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在城里,这种传统节日似乎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新鲜的箬叶、晶亮的糯米,一家人围坐在盆边热热闹闹地包粽子已成为很多人的记忆。端午节前后,穿梭在城市街头巷尾的这群卖粽子的“巧妇”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传统节日,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精神家园中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