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灌区名片
广利灌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部,南依黄河,北靠沁河,范围涉及济源、沁阳、温县、武陟4个市县24个乡镇(办事处)439个行政村,人口50余万,属黄河流域引沁河水自流灌溉的著名古老灌区。该灌区渠首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为多渠首无坝自流引水灌区,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8.0m3/s,设计灌溉面积51万亩,其中补源面积20万亩。目前,该灌区已发展成为灌补并举、灌排相兼,集自流灌、提灌、渠井双灌、以灌代补、防洪除涝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灌区,为区域粮食丰产丰收、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核心提示:广利灌区作为一个拥有2200多年灌溉历史的古老灌区,在沁河水源不足、引水量持续减少、刚性支出不断加大、灌区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的压力面前,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主动作为,确立了借势发展、灌补并重、打造节水型灌区和民生灌区的发展方略,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希望之路。今天,本报特刊发由本报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在困境中奋起》,敬请关注。
广利灌区,一个古老的灌区。秦代初创,汉魏始盛,明清发展,泽惠当代,曾为区域粮食丰产丰收、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广利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焦作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云帆高挂、灌区经济社会发展风头正劲的新形势下,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巩文军说:“广利灌区从区域经济社会和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高点定位,科学决策,确立了‘借势发展,灌补并重,打造节水型灌区和民生灌区,为区域粮食丰产丰收、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助力中原经济区和焦作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发展方略。”
夏至时节,记者走进广利灌区,看到的是广利人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看到的是广利人抢天夺时、日夜奋战在抗旱保苗一线的感人场面;看到的是广利人在炎炎烈日下,大搞工程建设的火热场景……
广利灌区正英姿勃发大步走向未来。
上篇:面对生存危机,广利人化危为机,借水发展,打造节水型灌区和民生灌区。
用生存危机来形容今日广利灌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点儿都不过分。
广利灌区是沁河流域最早开始引水灌溉的用水户,始于秦代,盛于汉魏,发展于明清,泽惠于当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沁河上游的开发利用工程大量涌现,工业用水挤占灌区农业用水日趋严峻,灌区引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经并正在危及广利灌区的生存与发展。
沁河水源是该灌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然而,山西省为了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缺水问题,近年来,在沁河产流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在沁河上游大兴水利工程,使广利所依赖的沁河水源逐年减少,沁河入我省流量由过去的平均30个左右降到了现在的15个左右,广利灌区引水流量由过去的平均10个左右降到了现在的5个左右。
引水灌溉是广利生存之基,伴随沁河引水量的大幅减少,灌区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方面,由于水源不足,不能保证正常灌溉供水,尤其是在目前大旱的情况下,灌区范围内的各级政府、广大群众争水要水的呼声空前高涨,灌区面临着巨大压力,几十万亩的农田灌溉面积,现在只能保证供水20%左右,如今灌区水费收入减少40%以上。
另一方面,由于水源不足,水费收入减少,每年需自筹解决的退休职工工资、工程养护经费等大约在250万元左右,收入与支出相抵,每年经费缺口近100万元。
科学发展的压力也在增大。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之基,也是广利灌区的立身之本。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和重申了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要求。水利部、省水利厅和市委、市政府也对广利灌区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国家提出的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确保农业灌溉,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都对灌区管理、建设节水型灌区,提出了新的课题。
“新的压力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巩文军说。
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科学部署,每年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资,为广利灌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作为河南省水利重点工程,位于黄河一级支流峡谷段济源市境内的河口村水库,2014年建成后,广利灌区将是河口村水库下游第一大农业用水大户,河口村水库每年可向广利供水1.12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日益突出的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我省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小浪底北岸灌区建成后,将为广利提供更加稳定的水资源保障,预计每年可向广利供水1.0亿立方米。
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也为广利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广利人基于对自身生存现状的准确把脉和对周边水利工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研判,科学地提出了“借水发展、灌补并重,打造节水型灌区和民生灌区,为区域粮食丰产丰收、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助力中原经济区和焦作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发展方略。
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的战略定位,为广利灌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篇:“干”字当头,广利人着眼长远,干在当前,正在用智慧和汗水浇铸生存发展之基,开辟未来。
水是广利灌区的生命之源,也是服务区域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强力打造节水型灌区就成了广利人的必然选择。
没有水利工程,灌区就没有生命力。为了建设节水型灌区,广利人紧紧抓住国家大兴水利事业的战略机遇期,跑水利部,上省水利厅,想方设法争取项目。投资2567万元的节水改造项目、田间高效节水及水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一批水利项目相继落户广利灌区。该局精心组织、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跟班检查,保证了所建工程质量达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改变了灌区基础设施面貌,提高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年节水100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2万亩,改善了灌区的硬件设施,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灌区范围内粮食年亩产突破1000公斤,年增产粮食3091万公斤,粮棉增产效益达3844万元。同时,还改善了灌溉用水条件,改变了工程基础条件,为节水灌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灌区粮食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
“在项目建设上,广利灌区双喜临门。”巩文军欣喜地对记者说,计划总投资3164万元的广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项目,已经上报水利部待批,基本收入囊中。该项目建成后,可恢复灌溉面积8万亩。计划总投资5120万元的广利灌区济蟒截排治理工程已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计划,目前正在进行治理方案初步设计。同时,还有一些储备项目也在积极运作中。
随着这些大项目的落地和投用,不仅提升了灌区的硬实力、改善了灌溉条件、实现了水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且也为以后向河口村水库和小浪底北岸灌区借水夯实了基础。
为了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步伐,市广利局从现代化管理入手,向管理要效益。比如在节水灌溉上,该局实行了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手抓:在供水保证率相对较高的管理处完善测量水设施,探索和实施田间水计量,实现精确测水、精确计量;加强供水调度、供水管理,做到了统一调度、高效利用、节水灌溉;实行了灌区管理包干办法,目标分解责任到人。
灌补并重,打造民生灌区是市广利局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该局为此把农业灌溉用水和青风岭漏斗区补水作为灌区的两大职能紧抓不放。
在今年的灌溉工作中,该局领导靠前指挥,亲自到一线督战,供水科干部跟班到田间,调度水源,基层管理处干部工人轮班奋战在田间地头。截至目前,灌溉引水4000余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5万亩次,为灌区农作物的保苗、生长、丰产、丰收提供了保障。
在抓好灌溉的同时,该局把漏斗区补水作为服务民生的工作重点,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补源面积,提高地下水位。今年年初以来,共补水5110万立方米,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5000万立方米的补水任务。补水后,有效补源面积有10余万亩,有效范围内机井水位平均上升10~15米,群众抽水灌溉亩次电费由过去的20~30元降低到10~15元。如今,近10万亩有效补源面积每浇一水可节约抽水电费150万~300万元,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完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生活稳定,受到了补区群众的好评。温县番田镇政府以及番田用水户协会等送来锦旗、牌匾,以感谢补水之情,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原文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