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古人云:“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浩浩时潮的大趋势。
几经风雨,几经沧桑。近年来,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到温县南张羌镇进行视察,该镇荣获省、市、县各项荣誉110余项,其中连续两次获全省“五个好”乡镇党委,还获得了“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全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2011年,南张羌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1亿元,占目标的106%,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14元,占目标的105%,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完成658.7万元,占目标的101%,增长11%……一个个数据,一次次突破,来自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果断决策,来自全镇人民改革的气魄和摆脱束缚羁绊、大胆创新的务实举措。
【工业】
稳中求变 乘风破浪谋发展【农业】稳步推进 农村旧貌换新颜
稳中求变 乘风破浪谋发展
精彩,凝聚着持续突破的胆识、魄力和耕耘。
在工业发展的大格局中,铸造业、鞋业始终被南张羌镇决策者视为棋盘中最关键的两枚棋子。
铸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树脂砂取代黏土砂,以单一的铸件向机械加工延伸,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抵御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011年全镇铸造企业纳税达950万元,占乡镇税收的73%。
制鞋业档次实现提升。通过参观考察和示范带动,制鞋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新注册制鞋商标8个,5家企业产品打入超市,3家企业产品实现出口。
新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轩宏石墨电极、远航纸箱设备、新瑞通交通设备、怀药加工、TPU合成革项目、矿用机械等项目,为全镇产业储备增添了活力。
【农业】
稳步推进 农村旧貌换新颜
桃李年年硕果丰,乡村处处添新景。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喜开新局。该镇马庄新型农村社区计划投资1亿元,总建筑面积6.24万平方米。第一期七栋五层住宅楼已开工建设,总投资2600万元,可入住村民160户。
土地流转面积剧增。2011年,全镇土地流转涉及895户,21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集体流转,流转面积达2831亩,较上年新增1700余亩。
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该镇通过宣传引导,小麦种子基地、怀药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新增标准化基地6000亩,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5家,全镇合作社已达31家。
生态乡镇创建顺利推进。该镇继续坚持和完善“四有一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圆满完成了春季植树造林任务,卫沟村、杨沟村顺利通过省、市生态示范村验收,生态乡镇规划通过省专家组评审。
【社会事业】
深入民生 柔风细雨暖心田
一个厚重的乡镇,更是一个赢得百姓口碑的乡镇。
南张羌镇强措施、出实招,使民生工程亮点纷呈,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再次铭刻出温馨的“年度记忆”。
2011年,南张羌镇先后投入32万元,建成了镇综合文化中心,完成了北张羌、北渠河、卫沟3个村的文化书屋建设;投入20余万元,用于改善校园环境和教学条件,出台激励措施,对在教育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重奖;投入504万元,用于各村安全饮水、修路、健身器材、改厕、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镇15个村均完成技防监控设施的安装,实现了技防设施全覆盖,全镇主要路段、部位监控设施实现与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联网。
【加速转型】
提质增效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切因转型提升而精彩,一切因持续突破而生动。
有了持续突破,才能勇创一流。在工业、农业、社会事业齐头并进迅速发展的同时,南张羌镇党委、镇政府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紧跟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步伐,进一步明晰思路、拉高标杆,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争做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领头雁”。
百上加斤易,千上加两难。面对自身的发展现状,南张羌镇把转型示范放在项目、产业、创新和服务上。一是举全镇之力,重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用项目的理念谋划工作、推动落实。2011年至今,投资7500万元的佳欣不锈钢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石磨坊高档调味品及挂面等项目先后入驻县产业集聚区。二是夯实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产业,用产业的支柱地位夯实发展基础。在巩固铸造、鞋业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注重产业调整,先后引进的远航纸箱设备、新瑞通交通设备、TPU合成革、矿用机械项目等,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积极转变服务方式,用创新的理念开拓思路、增强优势,用服务的理念凝聚人心、促进发展。通过讨论研究确定镇域经济发展热点、难点,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责任机制,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重点,站位全局,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并不断优化服务,打造工作亮点。其中,该镇马庄村投资1亿元、总建筑面积6.24万平方米的新型农村社区,第一期七栋五层住宅楼总投资2600万元,10月底竣工。扩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成果,在工商、土地等部门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在“走基层、进支部、访群众”
帮扶活动中,公示帮扶工作队工作计划,逐户进行调研,彻底摸清村、户的情况,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建立工作台账、活动资料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本报记者 李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