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锦
近日,笔者有幸与几个经销商集团的投资人深度交流,当然谈话的内容无外乎何时摆脱低迷、企业的发展思路等问题。笔者告诉他们:在“找对人,做对事”的思路以外,还有一个更有前途的思路,那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一套模式,降低对人的要求和依赖,将企业带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没想到,正当笔者想进一步针对汽车行业的特点,将这具有普世价值的观点进一步“落地”的时候,却招来一阵口诛笔伐。他们的观点是: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只要对人的激励到位,他们愿意为了投资人目标而拼搏,这才是企业制胜的根本,那些工具和方法只能起到边缘作用。这些企业家的观点使笔者陷入了沉思……
咱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有一种特别不好的东西,那就是喜欢“纯粹”。颜色非黑即白,人非好即坏,事情非对即错。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每个人的骨髓神经里。于是乎,名人必须是圣人,做好事必须不留名。微博上哪个公众人物只要有点言行不一,就会招致彻底批判。
话题扯远了,咱就来论述这“人”和“模式”哪个对企业更重要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这种典型的 “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在作怪。我们都知道,按照朴素的观点,企业就是把一帮人组织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从这个角度看,人永远都是企业的根本。中国有句古话说“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也许很多企业家就是听从了这句话的观点,所以他们得出:只要肯激励,人就肯努力,人要肯努力,企业就会成功。
辩证地说:这句话没错,可是不全对。如果办企业就是肯激励员工这么简单,这企业就不会有成败高下之分了。事实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这个道理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年代已经验证过了。很多老板请职业经理人,即使激励再到位,即使经理人被激励得跟打了鸡血似的,他仍然会受到自身能力和内部体制的限制,而不一定就会把事情办好,把业绩做出来。
汽车经销商这行,特别流行空降单店总经理。投资人也特别迷信激励的作用,这种单纯直接的方式也曾经一度很成功。但随着行业的向前发展,经营4S店变成了一门越来越专业的学问。在激烈的竞争中,并不是“愿意干”就一定能行的,这时候,模式就成了制胜的关键所在。对于经销商集团来说,模式由三个最核心的东西组成:第一,单店业务开展的模式;第二,单店业务管控的方法;第三,集团总部与单店的关系界定。
在笔者多年经销商集团化管理的实践摸索中,总结提出,对总经理要遵循“愿意干,会干,干得好”三步走指导思想,分别代表“恰当激励、培训、创造良好协作环境”三方面工作。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这“愿意干”一条,是不是在思路上有些欠缺,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