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军) 日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解决我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此举打破了多年来体育与教育分离的局面,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该《意见》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市体育运动学校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部门向体校选派优秀文化课教师,体校要积极吸纳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体校要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该《意见》不仅为改变体校文化课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提供了重大契机,而且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决了体校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同时,承担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学校要保证业余运动员每周文化学习时间不少于24个学时,确保每天运动训练时间达到2.5个小时(体育运动学校中专运动员达到3.5个小时)。
除了体教结合外,该《意见》对运动员的升学和就业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高中阶段从事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和体育运动学校的中职在校生,可实行双重学籍管理,并享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特招和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单招及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困难学生免学费等统一政策。针对退役运动员,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吸纳安置退役运动员,其中对于经过培训进修取得体育教师资格的退役运动员,可优先安排到体育教师岗位;拳击、柔道、散打、武术、足球、射击等项目的退役运动员可优先安排到基层干警队伍;市体育局新建比赛场馆、新增体育设施、新设运动项目所需人员,要优先吸收安置退役运动员;乡镇、街道、社区可聘用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指导员,组织和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各级各类学校可优先聘任退役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运动队教练员、学生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工作。
“这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是对新形势下竞技体育的新探索。”市体育局副局长、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肖萍说。实践证明,只有与教育部门联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校文化教育的软硬件,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同时,体教结合建立了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拓宽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