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孙阎河
实习生 申孟杰
前不久,62岁的肺癌患者刘女士来到在市中医院影像介入中心进行术后复查。经检查,其肺部的瘤体开始明显缩小,直径已由术前的4.5厘米,缩减至1.1厘米。刘女士高兴地拉着该中心主任任峰博的手说:“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们的技术先进,我恐怕早已经死了。”
刘女士所说的先进技术,指的是近年来,该中心开展的各类借助CT引导的微创手术。据任峰博介绍,近20年来,CT引导技术随着CT机的升级换代、穿刺针的改进、CT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病理诊断技术的提高和介入方法的改进,逐渐成为在全身各部位进行介入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
上周,经过多项检查依然不能确定胸部不适原因的市民张先生来到市中医院进行CT引导下肺穿刺检查。“什么是CT引导下肺穿刺,有没有危险?”对于这项检查,张先生和家人有些犹豫。任峰博解释,CT引导下肺穿刺是脏器病变确诊和治疗的重要方法,操作方法就是在CT引导下,利用细针对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检、治疗,是获得病变的定性诊断和微创治疗的一项新型介入诊疗方法。这种方法导向准确,适用于诊断全身各脏器的不明病变以及已知为恶性病变但组织类型不明者。这种检查方法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原来张先生的肺部阴影只是个结核球,多天来一直笼罩在他们全家心头上的阴云终于烟消云散,张先生高兴地逢人就说:“幸亏有了市中医院的CT引导技术,要不然我恐怕就要白白挨上一刀了。”
在该中心,记者还了解到,目前该院CT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可以涉及人体的多个部位,包括头、颈部、胸部、腹部、盆部、骨骼和软组织;诊断和治疗的技术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经皮穿刺活检、置管治疗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肿瘤氩氦刀治疗、椎间盘治疗、肿瘤多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化学消融原位灭活治疗、放射性粒子与化学性粒子联合微创治疗恶性肿瘤等。
日前,少女莹莹在该中心做了CT引导定位下置管外引流治疗手术,几天后就顺利出院了,而且以后身上也不会留下任何“印记”。
据了解,市中医院影像介入中心拥有多台先进的医疗影像检查设备,其中多层螺旋CT能有效提高疾病的检测率,更准确地进行病变的定位、定性和定量诊断,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影像图像。这些年来,该中心先后开展了氩氦刀冷冻治疗肿瘤、多层螺旋CT全身各部位检查及CT引导下介入治疗、CR(数字化拍片系统)全身各部位检查、体内珈玛刀(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DSA下各种血管及非血管性介入检查和治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消融学组委员、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市医学会第一届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峰博的带领下,该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并先后在国家一类学术期刊上发表《CT导向下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28例》、《CT导向下腹部穿刺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应用(附240例分析)》、《CT介入治疗学专著》等多篇学术论文,使CT引导下的检查手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