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焦作,是我小的时候在沁阳老家听说的,当时我们村里有人在焦作的一个煤矿上班;知道《焦作日报》,是我1984年转来焦作上班的时候;与《焦作日报》结缘,则是在1986年的春天。当时,我刚来焦作工作不久,独自一人,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那年的植树节前夕,我参加了由单位组织的植树活动。在植树过程中,我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像这些小树一样需要在新的环境里茁壮成长吗?随即,我写了一首小诗《植树随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稿件寄给了焦作日报社。几天后,我的拙作便发表在3月11日的《焦作日报》三版《山阳城》上。这是我首次在《焦作日报》上发表文章,十分惊喜。从此,我便更加喜爱写作,也与《焦作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90年代,我参加了焦作日报社举办的培训班,发表了一些新闻稿件、言论和文学作品,也时常到焦作日报社向采编人员请教。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发挥自身特长,针对我市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新闻事件,撰写了一些时评,还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了呼吁。我围绕如何搞好开门办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并在我心目中选定了我最喜爱的版面,如《要闻》、《党报热线》、《社情民意》和《视觉新闻》等。
《焦作日报》是我的人生伴侣。近三十年的读报习惯已经把我融入到了《焦作日报》之中,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焦作日报数字报的开通,我每天早晨都要在上班之前上网浏览一下焦作日报数字报,及早地了解一些新闻和各版的概况,而后,待报纸送来后再仔细研读,对好的报道进行点评,对出现的差错进行纠错,并成为焦作论坛《评报论网》版块的版主。我还十分注重积累《焦作日报》刊发的与中共焦作党史和焦作人文掌故有关的系列文章,并通过焦作论坛进行归集,以便查阅和网友鉴赏。
我还积极参加由《焦作日报》《党报有约》栏目推出的“市民观察团”活动,先后对我市的城区供水、冬季供热、防震减灾、图书场馆和园林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访,感受到了这些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焦作日报社乔迁至市人民路,也将迎来创刊55周年纪念日。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忠实读者,由衷地祝愿《焦作日报》抓住新机遇,立足新环境,营造新秩序,树立新形象,争创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