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以来,武陟县投资19亿元,在老城区实施了以1个广场、3个入城口、5个公园、7条道路为主要内容的“1357”工程,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加快实施老城区企业搬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努力把老城区打造成舒适宜居之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题,舒适宜居是其最基本的体现。该县对老城区的定位是——舒适宜居之城。一方面,将更加注重完善城市功能,逐步开通城市公交,实行集中供暖、供气,提升传统商业层次,方便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加快老城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搬迁,腾出更多土地,按照每条路间隔500米一个游园的标准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更多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居民行走在畅通的道路、陶醉于怡人的环境、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不断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
该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建设、高标准管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围绕“打造一个中心、建设一个组团”,即以县城为中心、以詹店新区为组团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老城区改造,实施“1357”工程,包括1个广场——武德广场,农信大道、三条龙、小徐岗3个入城口,仰韶公园、龙兴苑、迎宾苑、覃怀公园、怡心苑5个公园,获轵线大修及东延、龙源路、詹泗路、三条龙以东段改造、绕城环路、产业集聚区“两纵一横”路网建设工程7条道路。“1357”工程预计总投资19亿元,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多元化筹措资金,多模式投资建设,重点通过土地出让、招商引资、股权转让、授权经营等形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经营,形成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
该县从改造3个入城口“脏、乱、差”状况入手,积极引入景观绿地、历史文化、声光技术等城市发展元素,按照“适于人居生活、功能配套齐全、人文气息浓厚、绿色环保理念”的标准,对3个入城口及龙源路、詹泗路等周边区域进行综合性改造。特别是绕城环路的建设,将彻底解决该县大型货车穿城而过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确保“1357”工程顺利实施,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常鸿为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闫小杏为指挥长的“1357”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全县范围内抽调人员组建 “一室十组”11个常设工作机构,县级干部任项目组组长;出台了居民住宅征迁奖励标准、《武陟县“1357”工程建设工作考核办法》,起草了征迁安置补偿协议;各项目组工作情况一天一碰头、三天一排名,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该县“1357”工程总拆迁面积28万平方米,工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在武陟历史上前所未有。工程启动前,该县深入群众广泛调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多次召开听证会,本着决不让群众受损失、每一分钱都补偿到位的原则,制订了群众满意的拆迁补偿方案,调动了群众配合工作的积极性,拆迁工作顺利推进。5个多月的时间,该县干群一心,上下齐力,完成了25万平方米的拆迁工程,创造性地实现了稳定拆迁、和谐拆迁。目前,“1357”工程拆迁工作已接近尾声,武德广场、龙兴苑等正在紧张施工,龙源路拓宽改造、詹泗路拓宽改造等正在进行路面铺设工作。
去年9月以来,该县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了企业搬迁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多次召开城区企业搬迁推进会和领导小组碰头会,深入搬迁企业和集中安置区进行调研,研究解决搬迁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搬迁工作推进机制。同时,该县将城区搬迁企业分包到19个县直部门,每个部门分包3家企业,并将企业搬迁工作纳入部门2012年政府工作目标考核。
该县组织工信、国土、住建等部门,通过多次实地勘察、比较,确定了企业搬迁地址。根据搬迁企业产业类别,按照产业集聚发展、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初步规划了专用车、机械制造、食品、纺织、医药和综合类6个专业园区。
该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武陟县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实施方案》,同时以企业搬迁为契机,对专用车行业进行整合,规范专用车市场秩序,积极协调10家无资质的挂车企业与4家有资质的挂车企业开展合作、挂靠生产。截至目前,该县已有8家无资质企业与4家有资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截至5月底,该县共有14家企业在城北重工业区、产业集聚区和其他地方完成选址放线工作。6月份以来,在该县城北重工业区,又完成了10家企业选址放线工作。
(冯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