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 总编辑 杨法育
《焦作日报》自1957年7月2日诞生以来,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成功的喜悦,为我们积累了可贵的财富;艰辛的探索,为我们积聚了成长的能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顺境时,策马扬鞭,在困难时,勇于奋进,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焦作报人的持续接力。此时此刻,我们由衷地,发自肺腑地感谢大家,正是由于你们的全力支持、热心帮助、艰苦努力,报社才有了五个大的变化:
一是办公环境的变化。从创刊时的简易小屋,到复刊时的八间楼房,再到焦东的四亩小院,直到今天在市政核心区拥有了现代化的办公场所,焦作日报社多次搬家、惊喜不断,办公条件一步步得到改善,工作环境一次次得到优化。感恩之心激励着报社员工一路前行。
二是体制机制的变化。从“吃皇粮”到向财政纳税缴税,从“铁饭碗”到全员招聘,从“大锅饭”到绩效考核,焦作日报社从被动“断奶”到主动闯市场,成绩面前不自大,挫折面前不灰心,如今正向着固定资产过亿元、综合经营收入过亿元的“双过亿”目标奋进,正在为报业集团的成立夯实物质基础。
三是宣传载体的变化。从当初的一周一张的小报,到现在的一天几十个版的大报,承载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报业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宽,日报一枝独秀早已成为历史,焦作晚报、焦作网、焦作手机报、焦作画报、城市电视、楼宇电视、阅报栏全面开花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些载体全方位的延伸,彰显了党报的服务力量。
四是印刷技术的变化。告别刀与火,迎来光和电,是印刷工人的自豪。激光照排和维斯排版,让很多传统工艺,都变成古董走进了博物馆。电脑的普及、技术的升级、无纸化办公的到来、全彩印刷的实现,提高的是工作效率,体现的是服务质量。
五是惠及民生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全体员工共享的理念,尤其是近年来,“大作为、大成果,大作难、大享受”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进入新办公大楼的报社员工,不仅穿上了崭新的工装,也享受着一应俱全的劳动保障和生活保障。收入分配倾斜一线,“五金”缴纳惠及全员,车补、餐补大家都有,报社员工正从报社的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在《焦作日报》创刊55周年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回顾所走过的路程,至少可以感悟到五点启示,需要在今后的报业实践中认真把握。这五点启示是:
一是做优新闻是立社之本。
做优新闻,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这应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工作标准。政治立报,特色兴报,精品强报,这应该是我们始终遵循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两点: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时刻紧跟、跟紧市委、市政府,及时、准确、充分地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二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建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长效机制,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
二是做大经营是富社之路。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宣传媒体的产业属性,认真把握省市委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一方面,要围绕主业,夯实基础,把报社媒体的经营做好;另一方面,要拉长链条,多元并举,以扩大经营来建设富裕报社,以更加富裕的报社来保障新闻使命的高质量完成。
三是机制创新是活社之源。
活力来自机制,机制贵在创新。我们要围绕发展来创新机制,用发展的眼光来考量机制。要敢于、善于突破机制的障碍,把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只有使各种创造的积极性像泉水一样向外迸发,报社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是人才培养是强社之基。
业因人兴,财因人创。我们要树立全面的科学的人才观,既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又要善于培养人才、成就人才。要做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强化各种培训;又要做好战略人才的储备,立足长远发展,招揽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为报社发展备足后劲。
五是严格管理是兴社之要。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单位都是如此。遇到事情找规矩,没有规矩定规矩。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管理,首要的是把制度定得准确到位,其次是落实起来必须坚决严厉。报社由小到大离不开严格管理,由弱到强更离不开严格管理。管理严格,报社才能稳定发展;管理严格,报社才能基业长青。
报社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时,我们要居安思危、忧患清醒,要深刻反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克服服务大局能力不强、自身素质不高、创新力度不大等问题,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需要。
焦作日报社过去的发展,离不开广大读者的关注关心,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更需要你们的支持指导。漫漫征程,有彩虹,也会有风雨,但有你们的鼎力相助,焦作报人不折腾,不动摇,不退缩,不扯皮,笃实务行,干劲倍增。我们决心以创刊55周年为契机为动力,紧跟全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前进步伐,与时代同行,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我市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再作新贡献,再谱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