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版:焦作日报创刊55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日报创刊55周年纪念特刊
领袖情 百姓心
党和国家领导人
一世荣耀 一生坚守
一诺千金 大孝至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袖情 百姓心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焦作采访记事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2008年9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左二)在河南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焦作市武陟县万亩玉米丰产示范田察看玉米长势,向当地农民了解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 鹏 摄(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王 言 

  还原采访

  “总书记要来焦作了!”2008年9月6日,接到消息的我们兴奋异常。然而,很快,我们接到通知:地市级媒体不参与报道。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作好了随时待命的思想准备。

  9月11日11时许,我接到任务:12日见报总书记焦作考察纪实文章,由我一人主笔完成。

  重走一遍已不可能,只能先消化吸收各考察点录音整理稿,理出写作思路。

  14时许,我拿出思路:归总分类提炼,时间已不允许。只能按照考察时间,把各考察点的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这个思路得到报社副总编辑王爱军的认可。18时许,报社将标题、文章思路呈送市委书记路国贤,路书记审阅后同意。

  一个点一个点地研究录音整理稿,一个一个打电话采访相关当事人,核对时间、细节,力求真实、细致再现。一下午的时间,记者电话采访了20多位当事人,记下了二三十页的采访笔记。

  23时40分,记者开始动手写稿。从四五万字的录音整理稿中,加上采访笔记,记者提炼完成了近1万字的通讯稿。12日3时许,稿件完成提交编辑部。稿件经总编室和王爱军修改把关,经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杨法育审定,于12日配发新华社图片通栏题头版头条见报。

  幕后花絮

  通讯见报后,关于总书记焦作考察的采访还在继续,记者也掌握了更多第一手资料。

  2008年9月19日,河南电视台《对话中原》栏目组走进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忆总书记考察时的感人瞬间。1994年5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同志曾经到这个村考察,此次故地重访,乡亲们感慨更多。

  桑坡村党支部副书记丁赞亮说,没想到总书记记得这么清,对桑坡印象这么深。走到民族文化宫一楼大厅时,总书记问:“这个大楼是什么时候建的?”听说是1997年建的,总书记说:“是我走了三年以后建的,建得还不错。”

  在会议室荣誉墙前,总书记看到14年前他到桑坡考察时的照片,目光停留了一会儿。

  村民白明的双胞胎女儿白双、白艳拿出一幅和总书记合影的巨幅照片,骄傲地讲述和总书记合影的故事。当时,总书记在展品室考察,姐妹俩鼓足勇气提出:“总书记,我们能和您一起照个相吗?”总书记欣然同意了。

  姐妹俩争着告诉记者:“我们俩一左一右揽着总书记的胳膊合了影。最感动的是,总书记还记得14年前的我们,笑着对我们说:‘你们这对双胞胎,一个胖,一个瘦啊。我上次来的时候,你们才十几岁啊。’”

  从多位当时在场的领导和群众的讲述中,记者还原了这样的镜头:

  ——在武陟县三阳乡东尚村,当总书记问大伙对国家惠农政策还有什么要求时,村民赵存旺说: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

  “好,你说的这三个‘一点’我记下了,我会把你的意见带回去。”总书记这样回答。上了车,总书记仍在说:“你们看农民归纳的三个‘一点’多好啊!”

  ——离开桑坡后,总书记在车上仍牵挂着村子的发展。听说桑坡村属于南庄镇,他展开焦作行政区划图,拿掉眼镜,在图上寻找南庄镇的位置,一再叮嘱桑坡要壮大规模,创出名牌;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将治污减排、优化环境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看完7个考察点后,总书记在车上说:6个县走了5个,还有沁阳没走到。

  ——临走,总书记对路国贤书记说:“你邀请我看云台山,我已经记住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