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文生
1998年11月22日至25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来焦作进行为期4天的工作考察,主题有两个:农村稳定、农民增收。
根据上级安排,焦作日报社派出农业部主任王应文和摄影部主任王振松跟随采访。时间尽管过去了10多年,但跟随温家宝采访的经历,他们不仅未忘,而且日渐清晰。温家宝同志关心农业、农村、农民和亲民风范令人感动、温暖、亲切。
接到采访任务后,他们认真进行了准备。王应文准备了几个笔记本,录音机电池也准备了几节,这也是他多年来采访重大题材报道养成的习惯。王振松依然用的是尼康F4底片相机,报社此次给了他8卷彩色胶卷,他担心胶卷不够用,就自己又买了5卷彩色胶卷、10节相机电池。王振松肠胃不好,小便多,为搞好报道,每天都不敢多吃、多喝水,害怕耽误事。
22日早饭后,他们就跟温家宝一行直奔武陟县西滑封村,察看小麦高产示范园,到农家访问。到这些预先选定的点考察相当顺利,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离开西滑封村返回县城途中,温家宝让车子停了下来。当时,大家最担心的是安全保卫问题。就在大家担心之时,他们看见温家宝从车上下来,直奔路北侧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见两位农民在街上翻晒牛膝,他便上前打招呼、谈家常,随后又走进一农户家中,坐到不甚干净的凳子上。这位农妇不好意思,慌忙拿抹布要擦。温家宝亲切地说:“不要擦了,随便聊聊。”他同这户农妇交谈起来,问她家里有几口人、种了多少亩地、收入来源靠啥。正聊中,村里人听说温家宝来了,呼啦啦围来很多人。温家宝挥着右手高声说:“乡亲们,我来看望你们了,你们好啊!”人群顿时沸腾起来:“温副总理好,欢迎温副总理来俺村考察。”
在4天的考察中,温家宝每天晚上都要召开一个由县、乡、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谈话内容是如何促进社会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与会者无话不谈,会场气氛轻松、热烈。最后一天,温家宝在温县农科所召开了座谈会,在会上,他说道:“在焦作4天,跑了不少地方,接触了不少群众,有几点感受,一是焦作很重视农民教育,二是焦作粮食高产开发很好。”在会上,他也谈到了考察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他说,除当地政府安排的考察点外,他外出考察总要走到哪里随即搞“突然袭击”,再看几个点,这是他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目的是多接触群众,掌握更多的真实情况。他这一习惯,往往给安保和记者措手不及,也给当地政府出了难题,对此,他希望大家理解。
11月23日下午,温家宝在博爱县察看了职业技术学校和泗沟等几个点后,时间还早,他让司机驱车北上,拐进一个叫司中道村的小村庄。车到该村的南街,温家宝下车向路西的方向走去。在这道街的第三家,他推门进去,同一位70多岁的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家,你好啊,我来看你了。”“你是谁呀,俺可不认识你。”老人问道。当这位老人听说是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时,她高兴地说:“哎哟,你这么大的官来俺家,快坐,快坐。”温家宝从家庭人口、子女是否孝顺,到日子过得是否顺心、身体是否健康,给老人聊起了家常,谈得十分尽兴。老人看温家宝非常平易近人,就说:“我有个织丝机,平时没事,就织点丝,补补家用。你见过织丝吗?我织给你看看。”温家宝饶有兴趣地看了老人织丝。在这位老人家,温家宝足足待了一个半小时。
温家宝副总理在我市连续考察4天时间,这是中央领导来焦考察时间最长、跑的地方最多、接触群众最多的一次;一个共和国的副总理在一个老农家聊天1个多小时,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温家宝在焦考察的4天时间里,无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采访工作总体顺利,尽管由于温家宝副总理工作方法的问题,给安保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对记者来说,还是给予了最大便利。据王振松介绍,每次到考察点,温家宝副总理总是让同车采访的记者先下车,以方便记者采访。王应文说,温家宝在与群众交谈时、开座谈会时,记者想录音,他总是给予最大方便。文字记者在温家宝副总理身边记录考察内容,听取温家宝讲话,安保人员都给予积极配合。王应文在温家宝副总理后边采访的镜头也被王振松抓了个正着,留下了珍贵纪念。
由于温家宝在焦作考察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王应文经与报社领导沟通后,先后写了四篇报道,即一篇消息:《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来我市考察》,三篇通讯:《高屋建瓴讲农业》、《增收、稳定是主题》、《放眼未来看农村》。稿子写好后,时任焦作市委书记的刘其文亲自审阅稿件。记者在一篇稿件中写到温家宝副总理与沁阳一信教群众交谈,刘其文认为稿件写作要突出主题,经与记者商量后,将此段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