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王水涛
这是一张老黑白照片,约有4英寸,颜色有些复古发黄,白色边框有些发毛,照片上是《焦作日报》创刊初期采编人员的合影,特别是他们身后那幢尖顶房子的背景衬托,都显示着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有些年头了。
“这张老照片是《焦作日报》创刊初期,也就是1961年我们在原英福公司高级职工住宅前的合影,我们照完相后,《焦作日报》就停刊了。这张照片能珍藏到现在,可以说,我对这张照片倾注了很深厚的感情,平时没有事时,拿出来和几个健在的老同事看一看!”今年75岁的华秋娴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她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特别是回忆起《焦作日报》创刊初期那段历史,她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看着这张发黄的老照片,端详着照片上的几位老同事,华秋娴老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
那是1957年7月2日,对《焦作日报》来说,那一天是个喜庆而特殊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第一张《焦作日报》正式诞生了。
“《焦作日报》诞生的地点当时位于现在的新亚商厦附近的一幢房子内。1958年年初才搬到老焦作宾馆东小院(现在的三维商业广场)的原英福公司高级职工住宅。这张照片上那幢尖顶房子就是原英福公司高级职工住宅,尖顶房子是这幢房子的大门,其实里边是平房。进到这幢房子里边,中间是一条走廊,两边是房间。报社当时就在这幢房子里边靠门口的两边房间里办公,左边是一间大办公室,我们二十来个编辑、记者,不分科室,全部在这间房子里集中办公,右边是总编等领导的办公室,再往里边,住的人就很杂了。当时,因为以前住在这里的人没有腾干净,这幢房子里看上去很杂乱、很脏。”华秋娴一边说一边比划着,“我们当时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办公桌就是那种带三个抽屉的,椅子都是木头凳子,有的坐上去还吱吱响。”
1957年10月,《焦作日报》创刊初期,当时正在焦作煤矿中等专业学校教语文的华秋娴老师因为在大学时学习的是编辑专业,她被调到《焦作日报》当了副刊编辑。由于当时焦作市煤矿工业比较发达,主要以采煤为主,所以报纸报道的重点仍然是以煤矿生产为主要内容。为了能够及时采写报道,几个记者分成了几个小组,常驻中站和马村几个煤矿。
提起当时编辑排版的情况,华秋娴说,当时我们编辑部有一个叫王乃宇的非党人士,他是旧知识分子,文字水平比较高,我们就把稿子都交给他,由他编辑、校对、排版。
说到这里,华秋娴老师又开始端详照片中的自己。那时,她还是一个梳着两条辫子的年轻姑娘。
她说,焦作日报搬迁到原英福公司高级职工住宅内办公时,条件稍好一些,报社有了自己的小食堂,平时工作、值班可以在小食堂吃饭。虽然条件稍有改善,但当时国家整个形势都不太好,粮食奇缺,吃不饱是常有的事。“当时国家很困难,粮食供应不上,食堂的饭根本不够吃。”说到这里,华秋娴用十分惋惜的口气给我们说了一件当时很痛心的事。
她说,记得当时有一个校对,个子比较高大,他每次吃饭都吃不饱,经常饿着肚子工作。一次,下夜班后,这个大个儿校对就偷偷到食堂找东西吃,没想到被人发现了,第二天就被反映到报社,为此,这个大个儿校对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处分。
当国家困难时期到来的时候,1961年,在国家整个大形势的影响下,由于新闻纸紧缺,除了省报保留外,全省各地市报纸全部停刊,《焦作日报》从总编到编辑记者也都各奔东西。华秋娴因为有文艺特长,被调到市教育局工作,没有过多长时间,又被调到当时的人民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当“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时,她又被调到市文化局剧目组,负责写现代戏。随后,又被下放到新河农场劳动,之后又到市豫剧团干了一年多,才又回到文化局,紧接着,由于工作需要,她又被抽调到工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直到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时,她才重新回到了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