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王水涛
2011年10月1日,注定又是一个令报社全体人员骄傲自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焦作日报再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件大喜事;这一天,焦作日报在经历了历史上3次搬家之后,正式迁入了现代化的报业国贸大厦。
宏伟气派、挺拔耸立的崭新报业国贸大厦面积达1万平方米,冬送暖气、夏有凉风的中央空调,保证了办公人员的舒适度。新报业国贸大厦地处市委、市政府核心办公区域,与人民广场、人民路、山阳商城商贸区相接。快捷便利的交通、优美舒适的环境衬托得报业国贸大厦更加雄伟壮丽。
“焦作日报”、“焦作晚报”、“焦作网”几个硕大的红色字体悬挂在报业国贸大厦外墙正中。走到焦作日报社大门口,一排厚实透亮的玻璃大门更显气派,大门上方的电子屏幕不断滚动播报着报社最新信息,电子屏幕的运用,彻底结束了过去在宣传橱窗用纸张张贴通知、公示的历史。走进一楼大厅,高大通透、宽敞明亮的大厅令人心旷神怡,大厅两侧靠落地窗的位置摆放着高档沙发、茶几,供客人休息交谈。
乘坐电梯直达四楼焦作日报采编大厅,禁不住让人眼前豁然一亮,偌大的采编大厅足有400平方米,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直射进来,采编大厅采光通风,舒畅亮丽。为了实现现代化集约办公,较大的采编部门都集中在采编大厅办公。
采编大厅内,每一名采编人员都配备了簇新的铁皮柜和热水瓶,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桌,办公桌用挡板隔开,每一名采编人员都配备了崭新的大屏幕高配置电脑,让一切工作都能通过电脑完成,真正实现了电脑传输、无纸化办公。同时,每一个办公桌上还配备了电话,加强了采编人员与外界、各科室之间的联系。
除了现代化的采编大厅,在新的办公楼上,会客室、会议室、休息室也一应俱全。如果有采访对象来办事,还可以去会客室进行单独采访。
还有最令人感到温暖的是,为切实解决报社人员的就餐、住宿、交通问题,报社搬到报业国贸大厦后,从2011年10月1日起,给每人每月增加了100元交通补助和100元伙食补助,提前发放了500元年终交通补助。在报社党委的努力下,报社为每一位人员发放了机关食堂就餐卡,员工凭卡可以在市政府食堂就餐,同时报社员工还可以在市政大厦澡堂洗澡。在报社内部,报社修建了职工宿舍,购置了崭新的被褥,报社人员晚上不想回家或晚上值班晚了,可以在宿舍休息。
为确保报社能有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秩序,报社首次成立了物业部,负责报业国贸大厦的安全、卫生和大楼设备的正常运作。报社为每一位员工配发了新的椅子,对不能正常使用的电脑一律进行淘汰,对大楼的消防设施、卫生间、开水间等配套设施进行了完善,确保了整个办公大楼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2011年10月,报社党委克服装修、搬家等经济压力困难,给全体正式在职并出满勤的员工一律统一定制了工装。2012年5月,报社再次拿出专款,给每一位员工定制了夏天穿的工装。
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办公设备的升级换代、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使新报业大厦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新的报业大厦和全体员工按照报社党委提出的“新环境、新秩序、新形象、新业绩”的要求,正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将实现四星级宾馆的管理水平,并向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目标冲刺。
报业大厦的新变化引起了老报人的无限感慨。6月16日上午,星期六,当老报人华秋娴来到新报社时,一踏入报社大门,她就禁不住连声说:“哎呀,新报社太漂亮了,要不是这次有事过来,真不知报社的大门在哪里。办公室里的电脑,我过去从来想都不敢想,这么先进的设备,这么好的办公条件,你们年轻人实在太幸福了。编辑编稿哪还用得上手写啊,电脑一敲一传就行了,报社变化实在太快,比我们过去办公条件不知好到哪里去了!应该好好珍惜,把报纸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