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本报通讯员 张俊杰
6月27日,一走进稻米之乡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记者就被道路两旁的荷塘和在地里忙碌的人们所吸引,相比刚刚收完小麦的田地,这里处处是绿色的稻苗和摇曳的荷叶,煞是美丽。走进菡香大米种植基地,没有了人们忙碌的身影,更多的是机械化操作,插秧机在地里奔跑着,全自动水泵在地里跳动着……
“今年我们合作联社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插秧机等农机设备,将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省了不少钱哩!”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董事长王福军一边介绍今年插秧的情况一边掰着指头算起来,“机器插秧一亩地只需要投入60元,而人工插秧一亩地最少也要投入230元左右,光插秧这部分我们合作社的1800亩地就省了差不多30万元。”
2006年,王福军与32户农民注册资金3万元,成立了焦作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去年12月26日,王福军作为我省唯一一名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邀到北京参加由国务院举办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表彰奖励大会,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除了奖牌、证书外,王福军收到了一辆价值20万元的大型拖拉机。从北京回来后,王福军除了高兴与激动外,最大的想法就是继续扩大生产,和多家合作社联合,成立合作联社,流转出更多土地,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截至2011年年底,王福军的合作社社员已增加到226户,流转土地17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两市两县7个合作社3万亩土地,生产加工了功能米、有机米、“菡香”大米等17个品种。同时,该合作社成了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我们成立合作联社主要是为了确保菡香大米的食品安全、市场扩大、抗风险能力等优势。”王福军告诉记者。据介绍,今年上半年,焦作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焦作、新乡两市四县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了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注册资金19860万元,共吸收农户1万多名。如今,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已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稻米合作社的社员把米糠卖给养猪合作社的社员,养猪合作社的社员把土地流转给稻米合作社的社员,饲养户一心一意养猪,种植户一心一意种植,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收入也连年上升。
谈起合作联社未来的发展,王福军信心满怀地说:“明年我们将继续流转土地1000多亩地,不断吸收新的社员,使我们的‘菡香’大米扩展成为沿黄稻米,最终成为河南大米的品牌,走向全国,远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