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水”、“止咳水”、“奶茶”、“咖啡”……光怪陆离的包装下,掩藏着毒品的本质。这些以甲基丙苯胺或氯胺酮等成分为主的新型毒品近年来在青少年中迅速蔓延,很多几乎对其没有设防的青少年深受戕害,甚至为此丢掉了生命。新华社记者在广东调查时初步发现了新型毒品流入青少年手中的路线图,深切感触到对于“神仙水”等新型毒品,在防毒、缉毒、戒毒领域还亟待消除公众认知的“真空地带”。
近年来,以甲基苯丙胺兴奋剂为代表的新型毒品迅速蔓延,对青少年的侵蚀程度不断扩大。广东省禁毒委员会介绍,省内18岁以下的吸毒人员有1836人,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有1474人,占八成以上,最年轻的吸毒人员未满14岁。
与传统毒品海洛因相比,经过“包装”的新型毒品更具迷惑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很多贩毒人员为了驱除人们对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的反感,往往把新型毒品加工成奶茶、咖啡、绿茶等饮料,称呼为“神仙水”、“咳嗽水”等招摇过市,导致许多新型毒品滥用者认为新型毒品“根本不算毒品”,容易获取也容易戒断。
事实上,所谓的“神仙水”等新型毒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毁更为可怕。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院长张希范介绍,新型毒品的制作原料主要是化学制剂,容易引发人体神经中毒,产生过度兴奋或过度抑郁,严重损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新型毒品滥用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产生了暴力倾向和犯罪冲动,其中不少人因吸食过量送命或者因为严重犯罪被判处了死刑。
与传统毒品不同,“神仙水”等新型毒品的制造依赖于制毒物质,而这些制毒物质又大多是从麻黄素类复方药品中提取的。
记者了解到,这些含易制毒化学品的原材料不少竟然来自药店。
从近年侦破的制毒贩毒案件来看,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从网络上就可以轻易获得制作毒品的工艺、流程,他们在不同地区的药店大量购买含制毒物品成分的药物,如新康泰克等非处方药,到达一定量后,就在出租屋、居民小区或租用的工厂等地自制毒品。
近年来,新型毒品的生产加工路线呈现多元、辐射性发展,有的制毒物品经云南等边境地区走私出境,在境外生产、加工,由于新型毒品的易制性,有的犯罪分子甚至在内地省区自行加工制作,并形成集散、加工、贩运网络,其制毒贩毒的流向更加多元,不断从边境地区向内地延伸。
药店——内地或境外制毒作坊(工作)——KTV等娱乐场所——青少年,这成为新型毒品毒害青少年的路线图。
专家指出,针对社会对新型毒品危害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公安、教育、宣传、文化、工商等部门必须形成合力,构筑从学校、社区到家庭的安全防线,包括教育部门为中小学生上好禁毒课,妇联从家庭成员宣传教育开始,文化部门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消费者对新型毒品知识及其危害性的宣传,做到识毒、知毒、防毒,从治本上控制染毒人群。中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