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原文钊 通讯员张俊杰、李福利)6月25日,在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3台插秧机在地里穿梭,留下一行行整齐的水稻苗在微风里摇曳。
“现在插秧机正在地里插秧苗,再有几天插秧就将全部结束。今年,我们合作社投资近100万元购买了插秧机,实现全程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效率和质量,还省了不少钱。”该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军一边介绍着今年插秧的情况,一边掰着指头算起来,“机器插秧一亩地只需要投入60元,而人工插秧一亩地最少也要230元,光插秧我们合作社就省了差不多30万元。”
机械化插秧的水稻和传统的方法相比,颗粒饱满、出米率高,同时水稻抗病虫害能力、抗洪抗旱能力也更强。更让社员们高兴的是,机械插秧既经济又实惠。机械插秧一亩地用不了一个小时,操作一台高速插秧机也仅需要一个人,传统插秧则需要大量人力成本和高劳动强度。该县从2010年开始试验水稻秧盘育秧及机械化插秧技术,今年承担了河南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为做好该项目工作,武陟县农机局积极转变工作方式,从5月份开始就抽调技术人员深入村、户培训指导农户整田、育秧。
据了解,该县机械插秧正在4个示范区全面展开,13台插秧机每天可完成机插秧面积600多亩。目前,该县已完成机插秧3000亩,今年水稻机械插秧面积将达到6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