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怀川涌动捐赠潮 “三平”精神暖同胞
赤水源头慈善行 跨越关山几万重
身在河南如在家 暑热没有爱心热
妙手弥补残缺脸
爱心赋予新笑颜
残缺何止在脸上
悲苦身世痛断肠
“重生”蛋糕味悠长 浓浓慈爱润心肠
引 子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残缺何止在脸上
悲苦身世痛断肠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妈妈,看我不再是烂嘴巴喽。” 刘长春 摄
  见有生人来,苗族少年江城习惯地掩盖起自己残缺的脸。可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母亲却依然衣不遮体。
  刘长春 摄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河南、云南远隔数千公里,你们为什么要跋山涉水、跨越多省去接治地处云贵高原的唇腭裂患儿?”中华慈善(焦作)医院院长郝杰兵被记者问道。

  “因为在那个滇、川、黔三省交界的地方,还有许多唇腭裂患儿因家庭贫困未能就医。他们不仅承受着生理缺陷,更因为生就一张残缺的脸而经历了坎坷的命运,许多患儿都有着苦痛的身世。”郝杰兵说,“我们是慈善医院,我们能够通过所承担慈善医疗救助项目为他们打开命运的枷锁,我们不能因为距离遥远而对他们视而不见、袖手旁观!”

  在不久前的一次全国慈善工作会议上,中华慈善(焦作)医院院长郝杰兵偶尔从镇雄县领导口中得知,该县因地处偏远,贫困人口多,目前尚有许多唇腭裂患者没能得到治疗。郝杰兵当即表示,愿以慈善医疗救助方式全力为这一革命老区的唇腭裂患者解除病痛。

  6月初,郝杰兵即派出医疗小分队前往这一国家重点贫困县进行病源普查。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医疗小分队和随行摄影记者震惊了。一张张照片传来,郝杰兵的心被深深刺痛着。

  江城,一个12岁的苗族少年,右侧完全唇裂患儿,现读小学四年级,是一个懂事且学习努力的孩子。江城家住镇雄县母享镇,这是一处被重重大山包围的地方。石头的屋墙,茅草的屋顶,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江家只有2亩薄田,全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

  贫穷还不是这个家的全部。母亲生下这个面部严重残缺的孩子后,精神上受到刺激,以致后来发展成精神病,整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四处乱跑,完全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了挣钱给江城治病,其哥哥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外出打工。多年来四处飘零,可惜钱没挣着,却为省路费而12年没有回过一次家。给江城治病,成为这个家里难以逾越的大山。

  贾宇迪,一个嘴巴咧着大口子的4岁女孩。因唇裂豁口太大,她出生后无法吸允乳汁。母亲用挤奶器勉强挤了两个月的奶,就以外出打工为由离开了这1家。4年多了,母亲不仅没有回来过一次,而且连一点音信都没有。贾宇迪的父亲因妻子出走而生起闷气,也长年外出打工不沾家门,贾宇迪几年来就是靠年迈多病的奶奶带养的。奶奶拿不出钱来给孙女治病,贾宇迪的嘴巴就这么豁了一年又一年。

  向世玉,一个一岁半的唇腭裂女婴。母亲在生下她后,几次要把她扔掉,是奶奶几次又把她抱了回来。母亲见扔不掉孩子,就在生她一个月的时候离开了这个家门,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向世玉的父亲也远在新疆打工,这个吃不着奶的女娃儿就靠奶奶用稀粥勉强养活着。

  黄晶晶,一个出生11个月的苗族男婴。医疗小分队上门进行病源筛查时,发现这个孩子患有肺炎,还发着高烧。孩子的奶奶说,为了挣钱给娃儿治病,娃儿的父母都到福建打工了。现在娃儿有病,他们也回不来,老板说他们预支了几千元工资,不能让他们走。

  仅仅几天的病源筛查,医疗小分队就发现了许许多多这样命运凄苦的唇腭裂患儿。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郝杰兵坐不住了,他与焦作市民政局局长刘吉斌一起赶赴镇雄县,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商谈慈善医疗救助行动具体细节。经协商,决定把100余名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唇腭裂患儿列为首批赴焦治疗对象,由中华慈善医院派出车辆,将患儿拉回焦作治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