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农机局办公楼,楼梯左手边就是该局局长廉二虎的办公室。屋内没有任何豪华的陈设,只有办公桌上的一尊奔马雕像,透露出勃勃生气。
“我属马,46岁,在农机局累计干了17年了。”廉二虎满面笑容,开门见山。
1987年,从河南农大农机系毕业两年后,廉二虎调入市农机局。科班出身的他很快就找到了轻车熟路的感觉。在央视播出的《田埂局长廉二虎》中,有两个画面展示了他的农机修理技术,一个是他正在和农机检修人员一起检修机车,而那个故障正是他凭听力发现的。另一个是正在收获小麦的收获机突然出现故障,他走近一看,当即让机车熄火,并很快判断出是一个皮带轮损坏导致机车不能作业。
扎实的业务功底,既来自书本的理论学习,更来自年复一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积累。“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工作的场所自然就是地头。”廉二虎说。每年三夏、三秋前,他都要跑遍全市7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数千台农机进行抽检,亲自开动,亲自调试。
17年和农机打交道,廉二虎热爱农机,更渴望将农机设备、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毛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9年以来,我市新增大型拖拉机310台,玉米收获机430台,深松机86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31万千瓦。
这几年,每一项在焦作、甚至全省推广的农机方面新技术,我市都积极参与推广,而且都是领先。以土地深松作业为例,去年全市土地深松达到4万亩,超过省定任务1万亩。这与廉二虎的"新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有很大关系。而玉米收获机在推广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农民怕买了机器却没有订单的顾虑,市农机局主动牵线搭桥,每年秋收前都要召开农机对接大会,让农户和农机合作社面对面谈需求,保证了农机的订单作业和连片作业。目前,我市85%的玉米机械收获都是订单作业。小型玉米收获机每台每季收益7000元,大型玉米收获机每台每季收益在1.7万元以上。由于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新机具的使用,我市农业机械化率年年攀升。玉米机收率从2009年的55.6%跃至2011年的85.47%,在全省遥遥领先。
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农机专业合作社是重要的载体。廉二虎见证了农机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他不仅亲自起草合作社章程,还给每一家合作社跑场地、资金。
我市康辉农机合作社成立时没有场地,廉二虎牵头成立了筹备小组,全程跟踪服务。当17亩用地手续办完后,他又日夜与合作社人员一起在工地设计、指挥施工。如今投资260多万元的合作社大楼、停车库、维修间一应俱全。
“场地有了,还要运转得好。”廉二虎说。在他的撮合下,该合作社流转了附近村1745亩土地。
“光有作业土地还不行,还要有自我造血功能。”在廉二虎的考察和撮合下,康辉农机合作社与中粮集团签订了粮食储藏合同,为该集团每年储备粮食2.4万吨。如今,该合作社每年除了农机作业的200万元纯收入外,还有其他多种经营收入300多万元。
目前,我市7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承担起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农田作业任务,成为农机作业的主力军。这些合作社一年累计作业10个月以上,这也是廉二虎数次到外地考察后,总结出的"环形作业链"模式。不仅如此,农机合作社还进行土地流转、粮食储藏、养殖、农产品加工、机械维修、运输、油料供应等多种经营。如今农机合作社共流转土地3.85万亩,占全市流转土地的58%。
采访中,廉二虎一再表示:“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不值得说我个人。”廉二虎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精深的农机业务,和17年头对农机事业的赤诚热爱。他从田间地头走过,守护着绿色,憧憬着丰收,向着沁阳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明天而来。
□记者 贺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