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本报通讯员 宋 粲
14岁的李强在我市一所中学上学,由于平时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这也让他的父母倍感欣慰。可去年年底,李强的父母却添了一块“心病”,因为他们发现李强无论是看书还是写作业,总是爱歪着头。起初,他们还以为是孩子的坐姿不良,也曾多次提醒李强注意学习姿势。但令人意外的是,李强的歪脖子习惯不但越来越严重,甚至连左眼球也出现了向上斜视的症状,这一下可让李强的父母慌了神。
后来,到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检查后发现,原来李强患上了重度的斜视和弱视,需要实施手术治疗才能恢复正常。之后,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沈玲经过认真的术前检查和准备,成功地为李强做了斜视、弱视矫正手术。术后半年复查,李强双眼视力都达到了1.0,眼球活动自如,眼位也恢复了正常。现在,他不但彻底地摆脱了歪脖子的习惯,而且看人视物也感觉比以前清晰了许多。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斜视、弱视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眼病,发病率约为3%~4%。斜视,顾名思义就是眼斜,也就是两只眼的眼球位置不对称,常常是一眼注视目标,而另一眼却偏离目标,最常见的就是民间所说的“斗鸡眼”;而弱视是指视力低下,无论佩戴什么眼镜,视力矫正都低于0.8。临床上,儿童弱视多数是由于视力发育迟钝引起的,斜视、近视长期无法矫正也会造成弱视。“弱视患者超过一定的年龄,治疗就会非常困难,14岁以后,弱视的治愈率只有1%~2%,而成年以后,治愈率几乎是零。”沈玲介绍,“如果在学龄前发现,及时正确治疗,弱视一般是可以治愈的,而且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家长都以为斜视只是影响了孩子的面部美观。其实,斜视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患有斜视的儿童,只能用一只眼睛注视,除了不如正常人看物视野开阔外,更重要的是没有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不能准确分辨物体的前后距离,将来也不能从事诸如驾驶、测绘等需立体视觉的工作。同时,由于斜视影响美观,斜视儿童常被人起绰号,给儿童的心理蒙上阴影而造成其孤僻及反常心理。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斜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那么,家长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有斜视或是弱视呢?沈玲明确表示,首先是家长要定期带孩子到医院眼科进行眼睛检查,一旦发现孩子经常揉眼睛或眨眼次数多,或看东西时总是闭上一只眼睛,有歪头看东西的习惯,或看东西时经常皱眉、眯眼或凑近才能看清楚,或看东西有重影时,要及时去专科检查。只要父母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眼球的位置,发现斜视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对于手术的最佳时间,沈玲说,斜视手术的最佳年龄是婴儿出生6个月以内发生的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应在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之前的1~2岁进行;6个月以后发生的内斜视,切不可马上手术,一定要先听取专家的建议;单眼性内斜视可先采用遮盖疗法,促使变成交替性斜视,然后再做手术,这样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更有利;外斜视儿童也应早期手术。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眼科在治疗儿童斜视、弱视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早在1993年,沈玲就先后到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学习,并率先在我市开展儿童斜视、弱视、视光学等方面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熟练进行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先天性眼球震颤和上睑下垂等手术,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沈玲还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白内障或视网膜手术后的特殊性斜视和复视进行探讨和总结,大大提高了一次手术的成功率。现在,市人民医院眼科还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及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国内知名专家牛兰俊、吴夕教授每年都要到市人民医院眼科进行带教和业务指导,使该科在儿童斜视、弱视诊疗方面一直处于我市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