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今日沁阳/政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社区里生活新
市交警大队
加强违法驾驶人罚前教育
图片新闻
市医院获
“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简 讯
我市五年为18930对
夫妇提供优生检查服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社区里生活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万北新村鸟瞰图
  浓荫下的小院,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欧式建筑的袁屯社区美轮美奂
  杨福海最大的爱好就是拉二胡。搬进新家后,他的生活更规律了,每天上午是固定的练习二胡的时间
 
   

  记者 邱明媚

  在沁阳,山王庄镇的万北村和沁园办事处的袁屯村都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让其他人羡慕不已的是两个村建设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让那里的村民们过上了比城里人还“舒坦”的新农村生活。 日前,记者走入这两个“明星村”,一睹新型农村社区里新农民的新生活。

   出家门进厂门

    万北村的卫水波从踏上社会那天起,就跟自己村里的村办企业河南“双马”纸品包装有限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是跑运输,主要给“双马”的省内客户供货。随着“双马”与娃哈哈、蒙牛、双汇、达利园等著名企业配套生产包装,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而今,卫水波又进车间当起了产业工人。“厂就在家门口,走路也就七八分钟。”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又能照顾妻儿,卫水波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万北村在沁阳城区北部,距主城区10多公里,改革开放前,有句顺口溜形象概括了该村的生活:万北万北,光拉后腿,粮不够吃,衣不着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让该村的面貌发生彻底转变的是,该村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一家村办企业——河南双马纸品包装有限公司,依靠这家企业的财富聚集效应,全村的经济收益日渐丰盈,为了让村里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让每一个村民分享到集体企业的收益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起,富起来的万北村就分期分批拆掉了原有破屋旧宅3000余间,在原村旧址上建起了6个花园式住宅小区、300套别墅住宅,275户全部搬进了新居。

  不仅村民的居住硬件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变,村民居住的软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礼堂以及文体活动广场等,街道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均达到100%,村内绿化率达60%以上。

  与卫水波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惬意“打工”生活不同,袁屯村的的村民杨团、王冬对新生活有着他们各自的理解。

    “非典型”农民

    “村里有项目,有企业,就算不打工上班,遍地也都是赚钱的机会。”杨团告诉记者。这两年,他瞅准了袁屯村招商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土方建设工程较多的机会,承包了附近一家企业扩建项目的土方和一些土建工程,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而像杨团这样紧抓商机的创业型农民在袁屯不在少数,形成了一股创业的力量。

  眼下,正值三夏大忙季节,而家有5亩多地的袁屯村村民王冬的日子却依然过得“出奇”地从容淡定。王冬今年36岁,一家五口住在258平米的楼房内。他和妻子都在附近企业上班,两人的月工资总额5000元。他家里有5亩地,但全是机械化操作,不需要操心,“种地比上班还舒服,”王冬笑着对记者说。

  袁屯村位于沁阳城区南部,借助与沁阳市产业集聚区边缘接界的有利区位优势。袁屯村将自身3个自然村进行了合并,节约出了宅基地158亩,该村招商引资,以地生财,并争取到了省农发行首笔2500万元新农村农民集中住房建设贷款进行新村建设,目前,已经完成164栋连排式村民住房的建设,村民缴纳4万元就可入住新居。

  与此同时,先后入驻的7家企业成了村民就业的平台。群众在新社区生活,在就业家门口,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得以改善。目前,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5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增加到了380万元。

  在袁屯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在从代代相传土里刨食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跳出来,越来越多像杨团、王冬这样的“非典型”农民正在成为新型农村社区中的新主流。

    城里有的,村里也有

    “房子新了,家里的设备也新了。”袁屯村党支部书记秦东红向记者介绍起这些年村里的新变化如数家珍,“原来俺村里没有一家装整体厨房的,也没有一个水冲式厕所,现在你瞧,家家户户都是。”

  “房前屋后花草树木、垃圾分类处理、村里有专门的环卫队……俺村不比城里差。”说起万北村的好,55岁的卫文生十个手指简直数不过来。

  从“双马”退休后的老卫,每天早晚都有半小时的锻炼——围着村子走一圈,村子里的每一点新变化都被老卫看在眼里,而最让老卫满意的是村里的管理。

  “村里每个小区都有门岗,俩人换班,责任心可强。”老卫说村里这几十年从来没出过偷盗之类的事儿,“俺家这几十年从来没有锁过门。”

  一旁的该村村民卫高峰插话说,他最满意的是村里的卫生院。“病床干干净净,还有空调、暖气,平时还免费给我们量血压、做保健。”

  从低矮、简陋的平房,到现在花园式的住宅小区,从卫生环境、医疗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农村与城市公共基础服务的鸿沟在这里正被逐渐拉平,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正在形成。

  “改造”村民

    袁屯村65岁的杨福海家里刚刚经历了一场不小的家庭“风波”。

  他的儿子为新居花了20万元装修费,搬进去后,儿子找了保洁公司,为家里定了全年的保洁服务,可每年的2600多元保洁费让一辈子勤俭持家的老杨很是心疼。几经商议,父子双方各退一步,决定平时自己管理,只让保洁公司在年节时过来打扫。

  “俺们老两口闲在家,每天打扫打扫卫生只当是锻炼身体了,”杨福海感慨,“环境早把人改造了,现在来这屋里,吐口唾沫也得找痰盂。”

  环境的改变给这些新科“市民”们生活方式的“改造”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袁屯村敬老孝亲风气浓。每月1、2日,该村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20元养老补贴金;每年重阳节,村里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在村委会的院里给全村老人摆上宴席,并每人发放生活用品,从暖手宝、电热毯到纯羊毛毛衣,礼物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水涨船高。

  “村里都对老人这么好,做儿女的就有比头了,也隔三差五给个零花钱、买件新衣服,谁也不想落后了。”杨福海的老伴笑着说。

  考虑到该村的年轻人大多在附近企业上班,孩子们放学后的安全和教育是个问题,袁屯村出资聘请了3人,把村里40多名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集中在村委会的电教室照管。平常是每天下午5到7点集中,而寒暑假期间,每天上、下午都分别集中1小时。

  “都说农村妇女们‘头发长见识短’,可在我们袁屯不是这回事。”39岁的李丽杰说,今年的妇女节,李丽杰就过的不同寻常。

  “村里租了两个大巴车,拉着我们百十号妇女们外出长见识了。”当天,一行人分别参观了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和辉县的裴寨村。

  充满现代气息的规划、干净的街道、热乎乎的地暖,“看看人家村里的生活条件和管理,俺们觉得自己还差得远,真得向人家学哩。”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