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书山,涉学海,战高考,博爱学子显身手;琢璞玉,铸宝剑,育英才,一中再谱新华章。在这个承载希望、收获喜悦的六月,博爱一中再次用骄人的成绩见证了辉煌:在报名人数与去年持平的情况下,应届本科上线644人(不含特长生),比去年增加191人,增长率居全市第一;全市排名前移两个位次;应届尖子生大幅增加,一本上线51人,比去年增加17人,增长率居全市第一;全校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013名(不含特长生)。
汗马耕耘有矢志,硕果飘香又一年。在品尝欢乐美酒的同时,一中人不禁回忆起这几年共同走过的漫漫兴校路,每一个成绩后面都洒满了一中人艰辛的汗水,每一次飞跃的背后都铭刻着一中人不倦求索的脚印。
【喜报】
博爱一中继去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再次创造新的辉煌:
一、整体成绩稳步提升。在报名人数与去年持平的条件下,应届本科上线644人(不含特长生),比去年增加191人,增长率居全市第一。
二、全市排名前移两个位次。
三、应届尖子生大幅增加。一本上线51人,比去年增加17人,增长率全市第一。全市理科前5名我校独占两名:毋钦同学以651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市第三名;申志航同学以634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市第五名。张旭同学以610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市文科第八名。豆胜涛同学以521分的优异成绩超过海军飞行员录取分数线。
四、全校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013名(不含特长生)。
在此,我们特向全县人民报喜!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博爱一中发展的各级领导、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取得优异成绩的高三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祝贺!
博爱县第一中学
2012年6月25日
为腾飞奠定基石:
新思维催生名师群
在传承“以筏渡人,以书教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博爱一中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博学、爱生、敬业,勤耕”的教风和“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该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立足于抓行风、抓创新、抓研究、抓业务,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艺精湛、精通科研、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
该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对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淘汰流动制,每年暑假实行3%人员流动制,将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教职工调离博爱一中,强化“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入,庸者出”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在常规教学管理中,该校要求教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认真钻研教材,作好教材处理,并根据学生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要求恰当运用教材,突出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该校认真组织开展全员公开课,以各备课组为单位,对每位教师的课进行认真听评,使同学科教师在听课和评课中全面促进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该校还着力加强过程检测、评价与激励,即在各年级每次阶段性检测后,学校根据考试成绩分别对学生、教师、年级部、班集体、备课组进行阶段性评价与奖励,加大奖励力度和范围,奖惩分明,使努力不懈、成绩显著的所有师生员工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的快乐和贡献的自豪。为打造高效课堂,该校还加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有限时间内帮助教师尽快地提高教学成绩,杜绝了教师自我封闭的单打独斗和只管自己讲不问学生会不会的“放羊式”教学现象。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通过“名师工程”的激励,该校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杨艳芬等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刘聪敏、贺天顺、崔彩红、邱锡才、曹金娜、王东敏、马振领、和立志、武玉玲、张云枝老师分别荣获2011年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奖;焦国利、牛子君被评为“焦作市优秀校长”。几年来,博爱一中教师共撰写科研论文400余篇,省级优秀论文52篇,市级优秀成果43项,获奥林匹克赛辅导奖和其他国家级、省级辅导奖26次。在2011~2012学年的各级各类竞赛和比赛中,该校师生硕果累累:张云枝、刘三军、安玉虎老师分别获得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其中张云枝更是在全国地理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张云枝、程春平、张战胜老师荣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并被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同时被县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在全国中学生第二十八届物理竞赛中,该校在焦作市综合评比中名列前茅,参赛学生分别获得了1个全国二等奖、2个全国三等奖和10个省级一等奖、5个省级二等奖,王拥军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教师,还有5位老师分别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辅导教师;乔海燕老师在焦作市数学学科优质课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并代表焦作市参加全省数学优质课比赛的决赛。
教苑舞蝶赋芳菲:
新观念培育优秀生
德育工程育人为先,素质教育特色鲜明。该校始终坚持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宗旨,坚持环境育人,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力求创新的品德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该校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根据高中生心理生理特点,制订了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编印了《博爱一中班主任工作手册》、《学生谈话记录本》等。通过校信通家校联系和召开家长会,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并加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搞好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该校还完善了学生会、广播站、青年志愿者协会、扬帆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多次组织公益性志愿者活动,并开设了学生心理咨询室,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心理和情绪的自我调控。该校还先后邀请名家名师刘希良、苏醒等老师作励志、感恩教育报告,用崭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的教学案例,针对师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引导和指正,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和全程育人的目标。
在日常管理中,该校继续实施封闭管理,安排值班小组对学生进行中午静校、晚上查寝等,为学生创设安静、舒适、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形成纪律观念和规则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友善、积极、团结协作的关系。同时,该校积极探索实施“兴趣分班,施教分层,授课分类”为主导的梯级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根本,让学生自主选择成才之路,通过开展“走班式”教学,开办“学习超市”活动,制订出“专题式”备课、“套餐式”评测的教学方案,开辟普、艺互通和“特色+特长”的新路,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人人找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动力。
境界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成绩体现价值,质量高于一切。2011年高考,该校王云飞同学以639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市文科状元,并被北京大学录取;李志刚同学以659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市理科第八名;特长生段文凯被中央美院录取、王鸿昌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毕晓峰同学以优异成绩成为海军飞行员。高考录取中更是名校云集,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央美院、北京体育大学等。
汗水浇灌成功花:
科学备考收获新希望
该校发扬“三苦”精神,抓落实,求实效。“三苦”即领导苦抓、老师苦教、学生苦学。
领导苦抓。该校从校长到主任,所有领导在作息时间上与毕业班学生保持一致,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加上晚上值班,坚持与高三学生“同呼吸、共进退”,同时加强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对学生纪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专项整顿,为高三学生打造良好的备考氛围。该校还着力抓好后勤服务,创建省级一级食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查活动,为高三学生最后的复习备考作好各种准备。
教师苦教。2009年招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校学生流失严重,全县前50名流失27人。但大家没有失去信心,从高一认真配备教师,严格进行管理,特别是进入高三年级,有不少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毕秋菊老师每天输液治疗仍坚持上课;吕红老师等送走了这一届毕业生再动手术;张爱平老师做手术却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张慧英老师、原琴老师从老人病重到去世没有误过一节课;毋霞老师家中老父亲生病,但她从来没有抽出时间去照顾老人;徐国庆老师腰椎间盘突出,打上板坚持上课;年过55岁的王传德、卫新润老师工作兢兢业业,老师们每天都在无私奉献,有时下课了,还在教室外课间辅导学生。许许多多的老师舍小家、顾大家,为学生的成长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学生苦学。十年砺剑百日策马闯雄关,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为备战高考,该校高三1000多名莘莘学子保持高昂的斗志,发扬苦学乐学精神,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测验、每一堂作业,以必胜的信心、发奋的努力、坚韧的毅力,共同书写人生的辉煌。每一个书声朗朗的早晨,每一个埋头苦学的黄昏,每一个勤学苦练的夜晚,每一个匆匆赶往教室的身影,每一个凝眉思索的眼神,都和高三的学习氛围相映照,默默地孕育着自强不息的博爱一中精神。
优良的教学设施是优质教育成果的保证,学校微机室、实验室、阅览室等教育教学设施,构筑了一流的教育平台。遍布全校的现代化办公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宽带网络系统使校内的教学、科研、管理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工作方式规程化、上传下达短程化、职责权限简明化、成效考核数量化”的崭新环境。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学校图书馆面积6400平方米,现藏书总量10万余册,教师阅览室能够满足100名以上教师同时阅读,学生阅览室能同时满足600名学生阅读,为学生和教师汲取课外营养提供了保障。2011年,该校斥资20多万元装配了先进的多功能报告厅;同年,又投入近6万元购置了理化生实验仪器,为学生科学实验提供了齐全的设施;2012年4月,经过科学合理改造,学校食堂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一级食堂;塑胶跑道和标准化操场即将竣工,将以崭新的面貌在新学期开学之际迎来新同学。
不经历风雨,哪得见彩虹;不备尝艰辛,哪能收获喜悦。几年来,博爱一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开拓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回首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博爱一中正以豪迈的气概、顽强的斗志迎接崭新的未来,开创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