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继续发扬南水北调焦作精神
干部沉下去 民意升上来
济南军区检查组莅焦
立足本职 以身作则
富豪回乡创新业
视察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视察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新九论”开篇持续引发共鸣
我省各地干部争相学习首篇“新九论”
视察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建设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富豪回乡创新业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郭树勋

  去年5月份回乡,投入500多万元流转农民土地200亩,建起了15个蔬菜大棚;今年投资600多万元开始建设6000平方米智能化蔬菜育苗中心;还将继续投资建立花圃基地、水产基地、农业种植和养殖科研中心……最终成为焦作新区高效农业种植示范区示范点、焦作市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如此大手笔的投资来自一个叫石治国的人。不到40岁的他在河南电力工程领域已有响当当的名声,每年承揽、建设电力工程数亿元。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焦作新区宁郭镇石庄村的一佳专业种植合作社,只见每个占地4亩的15个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农民正从大棚里抬出一筐筐的苦瓜、杭椒、樱桃西红柿等,站在一旁的该合作社董事长石治国一边仔细查看蔬菜的品质一边指挥装车。

  工作间隙,记者上前和他攀谈。一阵寒暄之后,他递给了记者一张名片,上面写着:“焦作市国聪亿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焦作新区一佳专业种植合作社、焦作市鑫百利康饮品有限公司、河南中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治国。”

  一个做电力工程的人怎么与农业联系在了一起?看到记者一脸的疑惑,石治国向记者讲起了他的农业情缘。

  他说,做电力工程让他有了一定的积蓄,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豪。可每每回到家乡看到农民种植方式落后、产出效益低下,他就急在心里。从去年春节开始,他利用6个月的时间考察了河北、山东等地的大棚蔬菜,深为当地的高效种植所吸引。为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引导农民走上高效种植的道路上,他去年5月份回到家乡,在石庄村村委会的支持下,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200亩,建了15个大棚蔬菜,并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他承诺流转给他土地的农民可以优先加入合作社,并在合作社打工。

  石治国是搞电力工程的,深知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他从山东寿光以年薪10万元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高级农艺师王建华,并与河南农科院结合,高薪聘请多名专家定期前来指导。为引进人才,他把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利招到麾下,委以重任,负责管理合作社。

  去年11月份,石治国的第一批蔬菜新鲜出棚,一上市就赢得了满堂彩,供不应求。村民们看到大棚蔬菜的效益,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目前石庄村村民已有4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石治国又在农民中发展小弓棚蔬菜种植。目前,石庄村从不种蔬菜到开始种植蔬菜,从不流转土地到开始在农民中间流转土地,从没有蔬菜大棚到如今在农民中间建蔬菜大棚,石治国的合作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据悉,石治国今年又流转了100亩土地建设6000平方米智能化蔬菜育苗中心,此举打破了焦作乃至豫北地区农民依赖寿光蔬菜苗的历史,可以降低农民种植蔬菜的成本,并填补豫北地区没有蔬菜育苗基地的空白。

  在石治国的邀请下,记者走进一个蔬菜大棚,一位正在采摘苦瓜的农民主动向记者讲起了她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她流转给合作社4亩地,流转金4800元;她负责管理一个大棚,一年收入1.5万元,一年算下来有2万元的收入。据悉,目前在石治国的合作社打工的农民有40多名,大多是流转给他土地的农民,并且大多是家庭妇女。

  记者和石治国刚刚走出蔬菜大棚,就见几位农民来到他的合作社参观,目的是想把土地流转给他,并加入他的合作社。石治国说:“合作社目前采取的是常规蔬菜种植和高端蔬菜种植、露天种植和设施农业种植、日光温室种植和小弓棚种植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种植风险、增加了收入。看到农民增收,我心里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