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奋力打造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力打造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
——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纪实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右四)在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的陪同下在沁阳市产业集聚区调研。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右三)在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的陪同下在沁阳市产业集聚区调研。
  昊华宇航沁阳氯碱工业园。
  世界最先进、国内唯一的聚光光伏玻璃生产基地——思可达。
  河南名都风电有限公司正在装车发货。
  位于沁阳市工业产业集聚区的第二污水处理厂。
  中国铝型材加工龙头企业——广东兴发沁阳生产基地。
  “沁晋之好”典型的晋煤天庆大型煤化工项目加紧建设。
  全国最大的电石渣综合利用项目——沁阳市金隅水泥有限公司厂区夜景。
 
   

  编者按

  经济是城市的发展命脉,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增长极。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的洪流中,沁阳市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大打了一场攻坚战。在短短8年内,把万亩荒山坡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产业集聚区,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100强、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示范基地等20余项荣誉称号。2010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视察该产业集聚区后谈到:“沁阳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很有实力。”今年6月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视察后盛赞:“在沁阳看了很高兴,今后,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要支持产业集群发展。”6月19日,从省发改委再传喜讯:沁南产业园区正式合并进沁北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区两园的规划格局。同时,沁北产业集聚区更名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标志着该市的产业集聚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沁阳市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抓手,对内强内涵创优环境,对外树品牌招大引强,着力破解各种要素瓶颈,产业集群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两大主导产业、六大工业园区。截至目前,沁阳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452家,累计完成投资236亿元;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83亿元,税收4亿元。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税25亿元,同比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23%,全部从业人员达4.4万人。

  要素保障

  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该市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能力。高规格成立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别担任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在全省率先成立招商局、规划建设局、企业服务部等七局两部一室,强化对集聚区的领导和管理。通过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天学一篇领导讲话、每周写一篇工作信息、每月上一堂课、每半年写一篇调研报告,同时实行百分考核,积极锻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沁北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重大项目县、科级领导干部分包服务责任制,实行 “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项目推进机制,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昊华、神火集团、晋煤集团等一批全国500强和龙头企业的入驻和投产,该市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保障“资金、煤、电、气、水、运、地”等要素供给。一是破解资金瓶颈。实施“资本活区”战略,依托投资集团、沁北建投、诚信担保公司等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先后为昊华、兴发等重点项目融资20亿元,帮助区内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1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展。二是确保煤炭供应。充分发挥地处晋煤外运咽喉要道的区位优势,引进晋煤集团500万吨煤炭储运项目和山西煤炭销售总公司煤炭物流基地项目,年煤炭输送量达5000万吨,成为豫北的“大煤仓”和“煤炭大市”。三是提供电力保障。投资1.47亿元建成了22万伏输变电工程、2座电厂和6座变电站,积极争取省网直供电价,为企业提供优惠、充足的电力供应。与中电投合作的4×100万千瓦机组项目也已上报国家审批。四是提供充足气源。投资1.6亿元的煤层气管道工程已完成敷设工作;晋煤集团投资1.1亿元的燃气管网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建成后可为区内企业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五是解决水资源难题。八一水库、逍遥水库为区内企业提供充足地表水源,投资1.1亿元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及中水回用工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在满足企业用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地下水开采。六是满足运力需求。投资2.8亿元新修和改造道路33公里,使集聚区道路总长达98公里。规划建设的沁工大道将实现集聚区和市区的交通衔接。投资6亿元的大型现代物流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园区运力将大幅提升。七是实现集约用地。对区内云移、秦庄等村庄实施整村搬迁,节约建设用地8000亩。同时,提高企业投资强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达不到节约用地指标的企业占地实施“腾笼换鸟”或依法收回,重新处置闲置低效用地1200亩。八是完善综合服务。投资1600万元建成管委会综合办公大楼和沁北消防站,注册成立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沁北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进一步完善企业孵化、金融服务、住宿、医疗等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集聚区服务企业的综合承载能力。

  招大引强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积极与国内外大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今年年初以来,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5个,其中,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项目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在建项目115个,计划新开工项目34个。同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储备项目149个,为集聚区长远发展积蓄潜能。一是针对性招商。聘请国内行业知名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加强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动向等分析研究,结合实际谋划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包装招商项目,开展招商引资。二是促进产业集聚。以引进的中国化工、山西晋煤、北京金隅等全国500强企业为龙头,坚持 “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及加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多条产业链条,区内现代煤化工、氯碱化工、氯氢化工、铝及深加工、太阳能光伏材料、复合材料六大产业竞相发展。2011年,有色金属及加工、能源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分别实现销售76亿元、230亿元,利税8.9亿元、30.9亿元,占区内营业收入的80%以上。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昊华公司生产的氯气和排空的氢气建成氯氢工业园;利用昊华公司副产品氯化氢引进三氯氢硅项目;利用昊华公司工业废品电石渣引进北京金隅水泥、龙升钙业干粉砂浆胶凝剂和钙化物项目,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废物循环利用系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针对主导产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思可达公司、尚宇公司、永威集团等典型企业,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谋求突破,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截至目前,沁阳集聚区共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和科技研发中心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请专利266个,自主知识产权300多个。二是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行业展示会、研讨会等活动,坚持“科技兴企”,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开展技术合作、技术攻关、联建实验室等,努力提高研发水平。目前,国家863计划“20千安惰性阳极中间试验”中试项目落户该市;华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开发的“节水环保型冷却塔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人员企业行动项目计划。三是提升配套服务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区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服务功能,初步形成了“一心、一轴、三带、六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心”即规划建设中的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产业研发创新区和多功能商务办公区等,是整个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重点,该区域将引领沁阳产业集聚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占地200亩的科技孵化园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通过提供场地、中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和科技人才到集聚区创业就业。

  集聚人才

  强化经济发展动力

  近年来,该市围绕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3个方面下工夫,以人才集聚推动产业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用超前的思维选拔人才,把集聚区打造成人才发展的“高地”。该市市委书记陈敬如非常重视集聚区人才引进工作,多次指出:“最好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持续引入高层次人才是引领沁阳转型发展的源动力。”该市通过在全市机关中层干部中“赛场选马”,公开选拔,输送13名优秀干部到产业集聚区担当重任,其中硕士研究生7名,为集聚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用招商的理念储备人才,把集聚区打造成人才资源的“洼地”。近年来,该市积极开展“百名硕士进班子”、“百名院士沁阳行”等活动,吸引大批高层次、紧缺型人才到集聚区创业、工作。对来沁创业的重点行业领军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计划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不低于500万元的创业担保。与高等院所“联姻”,重点引进高端智力。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中科院原副院长杨柏龄,院士童庆禧等率领30名院士专家出席了进沁阳活动启动仪式。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成果转化沁阳基地在集聚区挂牌成立,专家院士们与区内200余家企业进行对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32个。成立产业集聚区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10余名著名专家组成高级智囊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科学服务。今年年初以来,多次集中组织区内百余家企业参加招聘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5000余人,目前沁阳产业集聚区已蝶变为人才资源的“洼地”。

  本报记者 李建设 本报通讯员 李爱民/文

  本报记者 杨帆/图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