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的塔吊,遍地的厂房,轰鸣的机声,忙碌的身影……时下,走进县产业集聚区,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时时可以感受到创业兴业的浓厚氛围。
“一天一个样,一月大变样,这里的发展出乎大家的想象。”这是县产业集聚区的真实写照。
武陟,正集全县人民的力量与智慧,依托交通、区位两大优势,强力推进木栾新区、产业集聚区、詹店新区、老城区、陶封工业区、城北重工业区、嘉应观景区、妙乐寺塔景区等“八区”建设,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勇创新业的激情和胆识,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奋力赶超。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截至5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16.8%;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46.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3%。
招商项目成绩斐然。截至5月底,全县新引进市外境内项目160个,其中省外项目53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46.7亿元,同比增长52.2%,居六县市第一名。
这些成绩让全县73万人民欢欣鼓舞、意气风发。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清晰明确的思路密不可分。
去年,县委、县政府在经过科学调查和充分论证后,审时度势,果断提出了做好“六项工作”的整体工作思路,即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靓城市、做活商贸、做大旅游、做好民生,并将“做强工业”排在了做好“六项工作”整个体系的首位,以工业立县,通过发展工业壮大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做强工业”应如何着力呢?
唯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广招天下商;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争项目;以一批大项目的引进,领跑工业经济。
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实力强。
我县的工业起源于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一路走来,形成了造纸、食品、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但“低、小、短、散”的基本特征仍未彻底改变。
立足县情,我县很快制定出了“做强工业”的整体思路:以转型提升为主线,膨胀产业规模,壮大骨干企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此,我县强力实施“334455”工业振兴计划,即培育30家骨干企业、30家高成长型企业,规模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四大新兴产业,力争新增纳税超千万企业5家,工业销售收入实现500亿元。
我县成立了八大产业领导小组,县级领导分包重点骨干企业,围绕造纸、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重点推进江河纸业20万吨高档文化用纸、广源纸业30万吨特种纸、辅仁药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积极鼓励引导江河纸业、斯美特公司、天创风电等骨干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对外合作,快速扩张产业规模。在每个产业中选取3—5家龙头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集中要素资源,进行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围绕专用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等四大新兴产业,积极实施河南华晶等静压石墨、香港世华汽贸产业园、天创太阳能电池、北奔重卡专业汽车产业园等项目。
按照“集中布局、集约用地、集群发展”的原则,组织老城区的工业企业向城北重工业区、产业集聚区、詹店新区、标准厂房搬迁,通过企业搬迁,搬出新空间,搬出新项目,搬出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抓好产业集聚区、詹店新区和陶封工业区三个平台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承载能力,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构建“三区九园”的工业格局。高标准做好产业集聚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承载能力,为项目摆放创造条件。詹店新区瞄准“新型工业区、生态宜居区、特色农业区”的总体目标,明确“城市副中心,工业主战场”的战略定位,将规划面积从1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向东呼应平原新区,向南融入省会郑州。陶封工业区依托西滑封,与推动西滑封“二次创业”结合起来,建设新市镇,引导周边群众入住新型社区,腾出发展空间,集中布局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新市镇建设蓬勃发展。
强力招商引项目,扩张工业总量
“做强工业”关键在招商,核心在项目,只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才能带动实实在在的发展。
招大项目、招好项目、招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是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力支撑。我县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相结合,把握产业定位,提高招商门槛,引导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形成群体效应。
为此,我县实施全民招商,坚持县五大班子领导带头,乡镇党政正职和部门一把手实行“二分之一”工作法,细化量化招商任务,科学制定考评标准,严格落实招商责任,定期收集汇总招商信息,对重大客商和重要招商线索,组建专门班子,及时跟进。县五大班子领导多次带队到上海、北京、厦门、郑州等地招商引资、洽谈项目,大员全部走在了招商引资一线。
我县还组团参加了厦洽会、广交会、中博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在浙江萧山、河北廊坊、广东东莞、江苏常熟、浙江绍兴设立了5个招商办事处,常年驻外招商。
我县将今年确定为招商项目落实年,强力实施“2445”招商引资计划,即全年开展2次集中招商月活动,举办4次项目集中签约、4次项目集中奠基仪式和5次招商推介活动。
从4月10日到4月30日,组织19个招商小分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招商引资和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三率”落实月活动。
4月26日,我县举行了第一批项目开工奠基仪式,总投资36.5亿元的26个项目集中奠基。
6月18日,我县在北京举行了对接央企项目签约仪式,6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56亿元,开启了全省县市一级对接央企的先河。
6月28日,我县召开集中招商月暨第二批外出招商人员欢送大会,选派16名县级干部、13名乡镇长、76名县直单位一把手,共216名干部组成102个小分队,奔赴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为期20天的集中招商活动。
6月30日,我县举行了第二批项目开工奠基仪式,总投资52.9亿元的32个项目集中奠基。
投资20亿元的郑州日产专用车产业园、投资21亿元的华晶超硬材料产业园、投资13亿元的北奔重卡专用汽车产业园、投资13亿元的山煤集团煤炭物流园、 投资10.5亿元的新奥新能源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辅仁药业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中原医药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生物质清洁能源项目……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大个头”项目纷纷落户武陟,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强筋壮骨”。
优化发展环境,打造投资洼地
环境就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
作为农业大县,我县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基础薄弱,招商引资的产业基础相对较弱,要想吸引更多、更好项目落户,就必须提供、 创造环境优势,把环境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第一资源来打造。
我县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以美化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为主线,着力打造环境品牌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县城的承载功能和整体对外形象。
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了我县城市发展规划和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投资19亿元,在老城区实施了以1个广场、3个入城口、5个公园、7条道路为主要内容的“1357”工程;在木栾新区,重点实施了“一村一馆三路一中心”的“1131”工程,即小岩村的搬迁和体育馆、“两横一纵”主干道、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七纵七横”城区路网框架,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今年,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着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给投资商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
为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使引进的项目快速落地,我县倾力搞好服务,实行县级领导包工业企业、包重大项目、包重点工程的“三包”责任制,特别是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项目推进指挥部,全程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类问题。
我县严格落实“七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即一周一碰头、一周一简报、半月一通报、一月一例会、两月一观摩、一季一考核、一年一奖惩,县委常委会每月听取一次情况汇报,每周召开一次各职能部门参加的重大项目联席会议,由项目办牵头,定期摸排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建立台账,销号解决,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项目投资评估制度,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严格执行“绿色通行证书”、“重点项目挂牌保护”等制度,让每一位客商都能在武陟放心投资、安心创业、开心工作。同时,严肃查处“四乱”行为,对阻挠施工、强买强卖、非法包揽工程等不法行为,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彻底整治歪风邪气,不断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职能部门中广泛开展行风评议,坚持每月开展企业评议职能部门和重点股所站活动,着重解决政策棚架、中梗阻问题,以此规范涉企行政行为,切实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系列“环境品牌”建设,使我县的环境效益不断释放,郑州日产、北奔重卡、国药集团、泛华集团、中海油气电集团、光大集团等一批大型央企、500强企业纷踏而来,抢滩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