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平 / 山阳人物
李唐《万壑松风图》再构建密码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焦作孟州)人。他擅画山水,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显示出了北方山川的雄峻气势,对南宋山水画有极大的影响。观李唐作品,总让我感慨万千,思绪澎湃。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山水画丰碑之作。为了临摹,我查阅了所有能搜集到的关于李唐的图文资料,学习观摩了周阳高老先生临摹出版的《万壑松风图》,反复细读根据真迹原作高仿印刷的《万壑松风图》。这个过程让我陷入到对李唐《万壑松风图》的再构建密码的寻觅中。我是从这样三个方面来临摹复原李唐这幅杰作的:
一、未临摹其画,必先临其心。只有深入了解李唐的历史背景和一生经历,才能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作者的思想和精神,对我们恰当地把握原作的精神,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李唐生活在那个人人从小就饱读诗书的年代,且他本人对名利淡薄、身心禅定,长年隐居山林,师法造化,终得心源,成为画坛一代巨匠。李唐有壑中劲松般的品性,仔细品味李唐的内心世界,是理解读懂《万壑松风图》的一把钥匙。面对《万壑松风图》,我仿佛看到了八百多年前,伫立于太行峰顶,面对深山大壑的溪流潺潺、松涛低吟,沉溺于景,动情于心,醉于丹青的李唐。
二、临摹其画必先由今溯源,明其“原”。如果说当初李唐刚画的图原是青春之秀美女郎,那么今日我们所见的《万壑松风图》已是迟暮之美人。不少画家把《万壑松风图》临摹成了焦墨山水,那是对原作的极大误解。我们现在看到的《万壑松风图》,确实是黑糊糊的如同焦墨山水,树和石头也看不清楚。其实《万壑松风图》是墨色层次非常丰富的小青绿山水画。八百多年的时光侵蚀使它退彩并氧化变色,现在只剩下了较重的墨色,看起来有点像焦墨山水,实际上可能不是。透过放大镜,你能看到绢的经纬线中残存的淡墨和色彩。今天我们临它,如果以现状照临,那你画出的只是当代的一件历史文物,不是李唐的当时原物样。因此,我们要根据个人对原画的理解,在临摹中应用一些现代科技知识来复原它旧日的面貌。
三、临摹其画重在再现其“神”。《万壑松风图》中的松与风,妙在一个“风”字。临《万壑松风图》最难在画松,画松之难在于如何把在风中的松树表现出来,让松树的姿态透出风声、风势、风姿,让人们感受到风中飘出的松香味,以及李唐以松喻己、以松明志的亮节高风。《万壑松风图》中的松树,树梢多羽状品字形造型,极具写实手法。这是李唐长年观察,对松树精准写实的画法。山脚下的松树在风中并没有向一边舞动,而是前后左右各有舞姿。一些人在临摹画中下方的松树时,习惯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画所有松针向上。事实上,松树只有在静态中才会多数松针向上,这样临下的画只能叫松树图而非松风图。李唐的此种画法困惑了我好久,常识中刮东风树枝西倒,西风树枝东倒,李唐的松树却四方舞动而有序,似静似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非常神秘。是什么风?是有意为之,喻有所指?我和朋友曾数次深入太行山峡谷松林和香山脚下南河滩松树林以解其迷。深入其境,久久观之,苦思冥想,在阵阵松风中终有顿悟:万壑之中沟壑纵横,风向多源乱流,风遇壑中绝壁,反向或斜向折回且减弱变柔。这样多折变柔的风吹在溪边的劲松上,就出现了主干不动而四方枝舞的景象。这与李唐所画的谷底溪边风中之松树的舞姿完全一致。李唐对自然造化的入微洞察真让我折服。《万壑松风图》中景左右的松树是一边倒的,这好理解,因为山头的风向是单向的,松便一边倾斜。此外《万壑松风图》中皴法非常丰富,不可机械地逢皴必劈。《万壑松风图》极写实,绝壁、山头、河滩,皴法多变,应物写形。
感悟李唐,深感世事人心人性之浮浅、之躁动、之虚侫,且不说让自己成为李唐之再生难,就是临摹画好李唐的作品也不是一件易事。
(本版图片采自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