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我市今年夏粮喜获丰收,实现十连增。
夏粮十连增是怎样实现的?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先后走访了我市相关局委和温县、修武等地,大量的采访,使记者深深感到,夏粮十连增来之不易。
我市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地区之一,从1998年成为我国黄河以北第一个吨粮市,到1999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再到今年夏粮生产十连增,实属不易。
市农业局局长王国建说:“这是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持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强力推广粮食生产集成技术的结果。”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市委书记路国贤,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市委副书记王明德等领导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市农业部门全面贯彻落实惠农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扶持和培育种粮大户,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16家,入社成员7.1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6.5万户,覆盖率达42.7%。去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全市粮食规模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种子企业等共195家,涉及耕地面积6.9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5.5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15.6%。
我市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市现已拥有万亩以上灌区17个,机井4万余眼,有效灌溉面积241.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节水灌溉面积174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2%,居全省前列;我市农机总量达64万台,农机总动力达358万千瓦,亩均动力达1.53千瓦,装备水平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8%,主要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并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贯通、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示范、万亩连片、整建制推进”的模式,重点宣传推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测土配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逐年扩大高产创建规模,涌现出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温县整县推进等典型,为粮食高产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全市小麦高产创建总面积达到101.4万亩,其中万亩方29个,超高产攻关田38个,温县、孟州市、修武县郇封镇、武陟县谢旗营镇实现整建制推进。
我市夏粮十连增还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推广。
在品种选用上,我市先后育成了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58、豫麦65、豫麦49-198、平安6号、平安7号、温麦19、焦麦2号等省审和国审品种,并全部成为黄淮海麦区的主导品种。怀川、博农、农科、平安等种子企业建立了专门种子研究室,积聚了一大批专家,焦麦266、怀川916等一大批后续品种崭露头角,为我市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储备了大量资源。全市安排新品种展示田7个,展示新品种30余个,并引导农民群众不断更新品种,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使我市小麦单产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经过我市农业科技人员多年来的不断摸索、试验、改进、推广,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粮食高产集成技术模式。我市全面推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药剂处理等措施,普遍开展机械深耕、深松,在麦播底肥的施用上做到了减氮、稳磷、增钾、补微的配方施肥。农技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到村、服务到户,对农民进行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把粮食增产技术措施送到千家万户,指导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在今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的情况下,我市积极组织指导农民开展“一喷三防”,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确保了小麦丰产丰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