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③)就应该第一个冲上去”这一个念头,早已把自己战斗中腰部负伤的事情抛在了九霄云外。只见他脱下大氅,卷起裤腿,抄起一把铁锨,大吼一声:“下河!”纵身跳入水中。在他的带动下,数百名村民纷纷跳入冰冷的河中,挖的挖、抬的抬、夯的夯,原定一个月的工程,不到10天就拿下了。
1958年8月,上级号召大炼钢铁。程传信和乡干部带领由3个营、1000多名群众组成的原阳县福宁集乡“先锋团”,奔赴焦作市马村区马界村以北的山里运矿石、炼钢铁。其中,第一营全部由青壮年组成,号称“猛虎营”,程传信任营长。他们来到山里后,很快就地搭建起一顶顶席棚。白天,大伙儿一起到山里背运矿石,到了晚上,就开炉炼钢。那时,虽然条件艰苦,吃的是红薯和萝卜,但大伙儿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非常高,每到开炉时刻,一排排的高炉常常能映红半边天。
扎根矿山
立志争当劳动模范
“俺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处处走在前,干在先,生产中要当模范。”
几个月后,由于煤炭生产紧张,原焦作矿务局到原阳县招工,听说该县有一个特别能吃苦的“猛虎营”,就在焦作市马村区马界村以北的山里炼钢铁,就把他们几百人全部招了工。其中,程传信和100多位同乡一起被分到了原焦西矿。
来到矿上后,程传信没有把自己在战争年代立功受奖的事对任何人说起。他主动要求下井,到最艰苦的一线去采煤。就这样,程传信做了一名掘进工,每天早下井、晚升井,打眼、放炮,干得有模有样。后来,程传信先后被调到原田门矿运修区和中马村矿机电科工作。十几年间,不管是在井下煤巷干掘进,还是在井底推矿车、挖煤仓,抑或是在井口打信号,他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仅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而且安全上也从未出过一次事故。
1970年2月,中马村矿简易投产前,成立了更新队,程传信被分配到机修车间,主要负责井下防爆开关、金属柱、工字钢等维修工作。在更新队(1979年改名为综合厂)工作的十几年里,程传信把服务好矿井安全生产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醉心于小发明、小创造。一次,当他得知拴金属柱铰接梁上的铁连环还需矿上外出购买时,他就积极动脑筋,发明了一台半自动化的铁连环加工机,日加工铁连环200个以上,一举结束了外购历史,为矿上节约了宝贵的生产资金。
特别是在1981年春,他积极参加矿上开展的“增产节约”、“创水平”劳动竞赛,克服文化程度低等困难,潜心研究,发明了金属柱除锈器,使过去综合厂金属柱维修组每天只能完成六七根除锈的任务量,到最后达到一天完成200多根金属柱的除锈能力,工效达到原来的40倍。此项发明创造,不但在原焦作矿务局迅速得到推广应用,也引得原郑州、义马、鹤壁、平顶山等矿务局前来参观学习,为全省煤矿安全高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光荣地出席了由焦作市和原焦作矿务局召开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处处走在前,干在先。战场上我当英雄,生产上我当模范,这两个我都做到了!”程传信说这番话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退休回家
为人民服务牢记心间
“咱是党员,只要是为人民服务,不管是啥工作,俺都愿意去干。”“比起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我觉得得到的已经太多了……”
1986年4月,花甲之年的程传信光荣退休。
参加煤矿工作几十年,程传信做的都是些很普通的工作,但他干一行,爱一行,而且做得有声有色。每次工作变动,他都能愉快地接受任务,从不谈条件、讲价钱。
退休后,为革命奉献了一辈子的程传信仍然在发挥着自己的余热。2001年4月,《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后,马村区人民武装部聘请他为国防教育义务辅导员;2006年8月,中国诚信网焦作分站聘请他为诚信顾问;2007年8月,马村区邮政收投服务支局聘请他为优质服务监督员。
“咱是党员,只要是为人民服务,不管是啥工作,俺都愿意去干。”程传信说。
2011年4月,南水北调工程修到了程传信的家门口,他和3个儿子居住的马村区跃进南街成为河道拆迁区。一天,他把3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南水北调是国家大工程,我们要早搬家、快搬家,让清清河水早日流到北京去。爹是老党员,决不允许你们拖后腿,谁要是搬得慢了,影响了工程建设,爹就不认他这个儿子!”后来,上级领导给出10天搬迁时间。结果,仅仅两天,程传信和他的3个儿子就搬迁完毕。
“程大爷,您为革命立了这么大的功,早年为什么不对组织上讲呢?”面对笔者的问话,程传信这样回答:“说那弄啥,毛主席教育咱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俺永远都记着哩!年轻时俺为新中国的成立流血,现在老了俺还想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呢。比起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我觉得得到的已经太多了……”
程传信——一个具有63年党龄始终牢记自己神圣职责的老党员,一个28年扎根矿山热情工作的好矿工,一个退而不休、乐于奉献的可敬老人。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他都能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朴实的言语和无声的行动,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