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实习生 朱舒杨
“来了,来了……”7月17日9时左右,修武县七贤镇申国完小的校园内,一群孩子簇拥着一个大男孩迎出大门。
一袋袋药品和整箱的凉茶从车上卸下来,不等大男孩伸手,孩子们就手提肩扛地争相将这些东西搬往教师办公室。
二年级的王立坤,个头矮小,没有“抢”到药品袋的他干脆扑在大大的凉茶箱上,试图将箱子抱起来。“你抬不动,让我来。”听了送药人的话,倔强的王立坤仍没有起身:“这是给‘小老师’用的药,别人都帮忙拿了,我也要拿。”
王立坤口中的“小老师”,就是9名从上海来这里支教的大学生之一王武聪,他主要负责五年级班的暑期教育。
与其他的乡村小学不同,虽然是暑假期间,申国完小却依旧像往常上课那样热闹。寻着《虫儿飞》的歌声,我们走进了一个音乐教室。上课的老师是两位20岁上下的女孩,她们一个在用电子琴为孩子们伴奏,一个则带着孩子们边唱边舞。
“带孩子们唱歌的老师谢宜容是上海交通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她跟我一样,都是马来西亚人。”支教队队长李颖玮告诉记者,他们这支支教队共有9名队员,包括8名上海交大的学生和1名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其中有4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
这支支教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思源公益机构。李颖玮说,来这里的队员都经过层层选拔,并进行了相关的培训。他们都是第一次来到申国完小,主要任务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孩子们讲授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一些乡村小学比较薄弱的课程,空余时间带领孩子们阅读图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申国完小的孩子们对思源公益并不陌生。学校有一个“思源图书馆”,图书都是由思源公益机构捐赠的。早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思源公益机构就与申国完小建立了支教服务关系,每年暑期都会有学生在这里进行为期3周的支教活动。
今年7月9日,上海交大的第六支支教团如期来到申国完小。每天8时至17时,9名支教队员带着120余名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课余时间则给孩子们讲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
支教队员白天工作,晚上回到住处也不闲着,忙着备课、交流、向总部汇报情况。教学任务量大,休息时间不足,加之前段时间接连下了几场雨,天气时凉时热,9名队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上火等症状,其中一位患有慢性胃炎的队员病情有些严重。
为了不麻烦村里,支教队将这些情况报告了总部。总部打算从上海邮寄药物,可因为前往申国完小的路十分不好走,快递公司表示无法将药品送达。随后,思源公益总部与我市药监部门取得了联系,药监部门随即通知了市云台山医药有限公司。该公司马上根据具体情况准备了药品,并由公司总经理助理谷浩宇带队,及时将这些药品送到申国完小。
藿香正气水、罗汉果含片、风油精、菊花茶……打开“爱心药包”,李颖伟感动了:“去火药、润喉药都是大家目前急需的药品,你们准备得很贴心……”
“你们来焦作献爱心,关爱你们是我们应该做的。”送药人朴素的话语温暖了支教队员的心。
“从来这里第一天,我们就受到了‘五星级’的待遇,村委会把办公室、会议室腾出来,作为队员们的宿舍,村里还为我们每人准备了毛巾、脸盆、牙刷。考虑到饮食习惯,还专门为我们派了一名厨师做饭。”李颖伟和队员们说,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焦作人民的淳朴与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