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今日沁阳/政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法委以“四个结合”为载体
扎实开展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书人说书
图片新闻
市医院电子病历“就业上岗”
见钱眼红 “好友”变小偷
简讯
图片新闻
永威学校开办第六届高中慈善阳光班
为计生工作办实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人说书

作者:□杨广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编者按:

  为促进全市以“诵读经典·文韵乐城”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活动深入开展,引导大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大力营造全民读书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市委宣传部举办了“我爱读书·我爱经典”有奖征文活动。此次活动共收到省内外征文300余篇,经过评委们反复比较、精心评审,共有12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现在我们把获奖征文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妄称自己为书人,实在是有点滥竽充数了。但我对书和读书人的膜拜却是由来已久。戴红领巾的时候就开始偷偷地读那些名著了,那时太小,读不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愤懑与无奈,亦不懂“月下门”宜推还宜敲的禅理,但还是从“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中品出了朦胧的诗情。

  启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就是一扇窗,作者从这扇窗眺望或审视窗外的风云和人事。读者从这扇窗呢,可以瞥见云,树、风、雨、夕阳、雪花,也可洞见作者的情思和心胸。

  秦牧说过:“优秀的书籍像一个智慧善良的长者,搀扶着我,使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

  打开书,像打开蒙尘的思想之门。那些啼叫的文字,会教给你种种精美的飞翔方式。

  打开书,你将看见你不曾看见的一切;你将忆起遗忘已久的那一切;你将走进多年来你总难企及的那一切……

  承

  那些沉甸甸的文字,无数次唤醒了无数良知之后又和我们的目光猝然相碰。让我们感知到祖祖辈辈流淌不绝的热血。文字使我们一度缺钙的思想变得坚硬,文字不会腐烂,就像岁月不会腐烂、美不会腐烂一样。别拒绝文字,进入花朵,你也会成为果实。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走过自己的欣悦、自己的苦难。文字却引导我们走进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对于我们,生命的确太过于短暂了。但从不面对书本流泪或微笑的人,他们的生命更为短促得多——他们没有在那缕缕油墨的芬芳中感悟过什么,他们没有获得智慧,于是,他们也没有理由去失去愚拙!

  雨果说:幼稚与愚蠢,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怀抱一本书,或博采,或激情,或抗争,引导我们从蹒跚学步到脚步铿然,一步步走向人间的美好境界。当我们与书中形色各异的人促膝长谈时,我们会发现生命中曾经隐忍的种种深义。

  书是有形的,其内涵却是个无形的世界。翻开书,时间就摊开在我们面前,凝重、迟缓而那汩汩之声屏息可闻。我们的心进入世界和生活,仿如长游于古松、宫殿、荒寺、平沙、远水、峭壁,乃至各色人等纷繁复杂的心灵世界。

  读书又见作者心境,或闲云野鹤,或暴风骤雨,或清竹临风,或幽兰空谷,状之可观,味之可感。于文于时,知人论世,都如密友般深入肺腑、声气相通,或拉拉手,或拍拍肩,虽然有时也让你痛心疾首、痛哭流涕,却是一颦一笑,真实可感。

  光阴将不复陈旧——因为书的缘故,平常岁月,也将凸现千种有趣的幸福。

  读着,是幸福的。

  转

  林语堂有言:兴味到时拿起来就读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读书。

  读书像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自然。

  如果硬要在书中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最好离书远点。一看“金瓶梅”三字就想意淫,是在撕读书人的脸皮,打读书人的嘴巴。

  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连理共读,典当家产,徒置碑文与水果,结伴于寒舍茅屋之中,咀铭校金,展玩嚼之,时或相视一笑,意犹融融,情也浓浓。恐怕,此等读书境界,我等难以梦寐。

  我们经常蒙蔽于一些假象。那种表面的物质的繁华,生活的奢糜,被认定为唯一的进步标记,而在繁华大厦的阴影里,我们看到了低矮破旧的书店,还有日渐冷清的图书馆。我们还看到,大街上异常火爆的书摊,摆满了乱七八糟的低级趣味。这些不能称之为书的东西却引来了众多的飘散着空洞而沉湎的目光。我们的城市就这样苍白和乏味起来。书是文明的一种符号。看一个地方的进步与否,只要去看书店和书摊就已明了。

  因为书的缘故,平常岁月,将凸现千种有趣的幸福,有益的艰辛。

  一只瘦骨凸现的手翻动书页,他的思想被碰砸出铿锵之声……一簇嫩绿的叶从窗外的枝头上抽出,一片黄叶复缓缓飘坠。读书人摒绝俗缘,进入无我之境。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大款、富姐,但不能没有书籍,没有文化,更不能停止文化的创造。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乃真正读书人的性情和品性。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的这段话,可谓是对为性情而读书的情状作的最贴切的描绘,这样惬意的读书境界,也令许多读书人心向往之,但其前提却是要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真性情。试想,现代人面对的各种名利诱惑纷纷扰扰,能像陶渊明那样“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者,怕是少之又少。正如周国平所言:“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的人,哪里肯甘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不仅如此,这样的人怕是还期待着通过读书而渴求达到改变个人命运的戏剧效果呢!这样读书,未免让人感觉出作秀的味道来。

  文化的创造和发展需要安贫乐道,需要心平气和,需要退避吵杂的街面。谁都不希望我们的世界除了商业气、俗庸气和铜臭气,而不再有另外新鲜的气息。坚守清贫,就是坚守一种文化方向。

  合

  书的滋养,就像水一样,具有一种持久的坚韧的力量。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世界。它向我们提供一片美妙的风景。它又将我们的思想与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从文明的角度上,书把我们锻造得更接近于“人”的涵义。

  文化曾经美丽过,文化还将继续美丽。

  一杯淡茶,一缕暗淡的光,在冷雨压迫一树金黄枯叶的簌簌声中,细品书中散发出的墨香,轻抚满纸永恒的字迹。诗人歌德的诗句自喉间吟哦而出:

  一切消逝的,不过是象征;那不美满的,在这里完成。

  昏黄的灯下,一个夜晚掀过。窗外的一缕曙色透进窗时,茶已凉,血正热。

(此文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IT工程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