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净影峡谷的一处绝壁之上,有一幅天然形成的山水画,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诸多元素全都蕴含其中,鬼斧神工,妙笔天成。传说,这里就是荆浩师法自然、创立中国山水画的地方。
中国水墨山水画兴起于中唐。发展到五代十国时期,明显地形成南、北两派。北派之祖是荆浩,南派之祖为董源。他们分别以北方景色和江南景色为蓝本,分别创造出特色各异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
荆浩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由于他长年隐居山林,临摹自然山水。好山好水原本也是极有灵性之物,长时间的实景临摹,让他悟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技法,形成了“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全新艺术风格。
荆浩隐居在太行洪谷的净影寺中,悉心山水绘画艺术,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与《画山水赋》(又名《山水诀》)。他的弟子关仝的山水画成就,更有青胜于蓝之誉,史称“荆关山水”。“荆关山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画体系的完全独立与艺术成熟,荆浩因此被尊称为古代山水画宗师。然而,荆浩隐居作画之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处,自北宋以来,一直说法不一,至今无人辩证,成为绘画史上一个千年悬案。
从历史典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河南济源的家乡来到开封,得退休宰相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地方小吏。在开封做官期间,荆浩并不安心政务,而是依旧痴迷于绘画,因此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这让年轻的荆浩颇感失望。
裴休当时已经退隐,在开封双林禅院居住,他看到自己这位小老乡并不安心官场,而且干得也不开心,干脆邀请他到寺中小住。裴休看到荆浩的绘画技艺非凡,就让荆浩干脆辞去官职,专门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所有壁画。
荆浩欣然同意,非常积极且非常虔诚地投入到双林院壁画的创作之中。一年之后,双林院壁画创作完成,得到了当时佛教界和绘画界的很高赞誉。
和寺院的暮鼓晨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此时的中原大地,由于黄巢起义的爆发,早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荆浩居住的禅院内虽然还有片刻的安宁,但寺外已经刀枪林立了。
不久,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和刀枪剑戟的撞击声终于越过了高高的围墙,传进了寺院的僧房之中,荆浩这才大吃一惊,萌生了到深山之中躲避战乱的想法。可是,究竟到哪里去隐居避难呢?荆浩的脑海中浮现出家乡北部的太行山,想起了太行山中一座古朴幽静的寺院——净影寺。由于长期居住在双林禅院中,此时的荆浩已经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也相信,佛祖是能够保佑自己的,而此时太行山中的净影寺正是晋豫两省影响最大的寺院,且寺院处于大山深处,一般的乱军是不会到那里去的。
于是,荆浩离开了黄河南岸的开封府,唤舟渡河之后,即在太行山中流浪、跋涉、观景、采风。经过许多艰辛,他来到了太行深处的净影寺。
净影寺所在地众山高耸、绝壁环绕、悬崖覆盖、密林掩映,既险峻又隐蔽。寺庙镶嵌在悬崖下面的山谷里,不知底细的人根本不知道此处会有寺庙。这道峡谷风光秀丽,安详静谧,俨然一片世外桃源。
荆浩陶醉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每天手拿笔墨纸砚,身背画夹画板,在峰巅峡谷之间穿梭观摩,常常被奇石怪峰、高山瀑布、石缝涌泉、崖畔溶洞吸引打动。灵感来临之际,他便对景描摹,写生作画,一气呵成,佳作连连。
荆浩曾经在他的《笔法记》中记载了在太行洪谷之中写生的情形: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引人入胜,古松“挂岸盘溪”,山崖“披苔裂石”。使他兴奋惊异,忍不住每日携带纸笔,置身其中,尽情地描摹写生,达到“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荆浩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师法造化的态度。
也许是因为对太行山水的感情太深厚,荆浩的山水画无一不透露出对太行山、水、松、石的形象刻画。由于他注重师法自然,将太行山奇景融化在胸,有感而画,才有了不凡的成就,才擎起了北方山水画派的大旗。 (原载《瞭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