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七月,位于太行山下的我市产业集聚区内机声轰轰,建设正酣,也是一派火热景象。
我市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并获得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产业集聚区之所以取得不俗成绩,得益于我市正在深化实施的“人才兴沁”战略。
“最好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持续引入高层次人才是引领沁阳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市委书记陈敬如这样评价人才在经济发展的作用。
用超前的思维选拔人才,把集聚区打造成人才发展的“高地”,这是产业区使出的第一招棋。
在今年的干部调整过程中,我市在全市机关中层干部中“赛场选马”,公开选拔,输送13名优秀干部到产业集聚区担当重任,其中经济学硕士研究生7名,为集聚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改变以往的人才引入方式,用引进项目的理念储备人才,把集聚区打造成人才资源的“洼地”,这是产业区使出的第二招棋。
今年年初,一张招聘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公告挂在市政务信息网上。面向全国招聘研究生100名,择优选拔到集聚区工作,并解决户口、住房、待遇、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
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中科院原副院长杨柏龄,院士童庆禧等率领30名院士专家出席了“百名专家进沁阳”活动启动仪式。与会专家院士和集聚区内200余家企业进行对接洽谈,当场达成合作意向32个,一大批高端“智囊”悄然流进我市。截至目前,我市组织集聚区内企业参加省、市级招聘会,先后引进高级技术人才5000余人。
“留住人才首先要用好人才,要把他们放到重要位置,敢于放手,敢压担子。”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这样阐释用人的道理。
如今,对于前来我市创业的重点行业领军人才,市政府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100平米的工作场所,不低于500万元的创业担保。用发展的理念培育人才,这是产业区用人、留人的第三招棋。
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已与国内3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创建国家、省、市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39家,引进国内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人才105人。企业与外智人才成功对接项目81个,开发新产品25个,解决技术难题38项,实现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以人才引领实现产业“集聚”,带动了工业经济的持续转型提升。正是抓住了人才带动这个“牛鼻子”,我市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1年,我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8.4亿元,同比增长16.6%;财政收入完成18亿元,增长28.6%,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4位。
记 者 李太昭
通讯员 李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