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电影的印象,人们或许要到记忆的深处才能寻得。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电脑等各种影音设备在农村的普及,露天电影在农村便鲜有见闻。
然而,像手机取代不了座机,火车取代不了汽车一样,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在城乡人民群众诸多文化活动中别具魅力。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要,近两年,我市积极参与实施国家“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这一工程是指在21世纪的今天,由政府出资、农村群众免费观看电影的一种公益放映体系,旨在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总要求。就这样,露天电影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傍晚文化娱乐的一部分。
老人们悠然地躺在摇椅上专注地看着,女人们悄声愉快地讨论着,孩子们拿着水枪欢快地笑着、跑着,连整天忙碌的男人们也停下手中的活计等待着。这是在常平乡老马岭村的街道上,露天电影放映前,人们驻足等待的情景,像是等待一件重大而欢乐的事情。
日前,记者走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和他们一起来到常平乡的老马岭村放电影,于是,看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整理装备,出发
7月2日下午五时许,农村放映队2队和7队的队员们早早忙碌起来,他们今天的放映地点是常平乡的前和湾村和老马岭村。
说是放映队,其实,他们每队只有两个人。因为要上山,所以他们早早地准备着。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12支农村放映队,每队配备高清数字电影放映机1台,喇叭2只,高清数字银幕1块,以及支架等。
查清各自的机器设备,从仓库抬出来,简单把放映机连接上,打开放映机测试。2队的杨霄介绍说:“我们每天出发前都要检测机器,确保能放出影片,不能白忙活。”
这12支放映队覆盖着全市327个行政村。2012年放映任务为3924场电影。那么,每队至少要负责27个行政村;按“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要求,每队至少要放映324场电影。而根据我市农村实际情况,放映时间一般从每年的3月中旬或4月1日开始,10月31日结束。这意味着,在这7个月里,只要天气允许,队员们每天都要重复着这项工作。
5点30分,机器检测完毕后,队员们把机器搬上放映车。认真的再次清点设备,然后4个人欢天喜地的上了车,有说有笑地向目的地进发。
目的地,安装放映设备
5点50分左右,放映车首先到达老马岭村,7队的放映队员下了车,“拣”了一片地方稍大、人口相对集中的街道(山里没有什么宽阔的场地),抬下了放映设备。
“行了,你们走吧。”
没有什么过多的言语,却也透着彼此间的关怀。
放映车还要继续向山里走,在山的更深处,那里还有2队的放映地前和湾村。
大约十几分钟后,放映车到达了前和湾村。在翻过一个大陡坡后,车在该村村委会大院门口停了下来。
“这里是前和湾村面积最大的一块地方了,其他地方都无法满足放映的需要。”7队队员周淑珍边说边指着这个她熟悉的大院说。
放映车一停稳,周淑珍和杨霄就忙活起来。卸下装备后,又紧张而有序地安装起来。
在该村委办公楼二楼,杨霄根据银幕的宽度,定下固定绳的位置。周淑珍则利用这个空档取出银幕,双手合抱,把沉重的银幕放在两根固定绳的中间。之后,二人用固定绳系着银幕的两个上角,然后同时用力拉起。最后,用细绳系在银幕下方的两个角上,又用搬来的大石头坠在着,以使银幕显得格外平整。
然后,二人又配合着架起了两个大喇叭和放映机。安装完毕后,连上电源,开始试音了。
此时,时间为6点35分,距到达此地约30分钟。整个过程,周淑珍娴熟地操作着,并不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要享有什么特殊照顾。在这支农村电影放映队伍中,这是很常见的。女队员们总是乐呵呵地说:“任务不重,况且这不是一个人的活儿。(一个队)总共就俩人,得相互配合。”
傍晚,放映开始
6点40分,试音结束后,在纯净、轻快的音乐声中,二人愉快地忙着发些宣传单、贴出放映公示。同时,招呼着孩子们、老人们来观看......
现在一切已准备妥当,但夏天里,此时天色尚早,光线还达不到放映的要求。真正的放映要等人们普遍吃完了晚饭才开始呢!
于是,记者乘车又回到了在老马岭村放映的7队。这里的一切也俨然有序,整理妥当。孩子们在欢天喜地地耍着水枪,吃过晚饭的人们聚在放映地点附近闲聊着,时而传来爽朗的笑声。
天慢慢地黑下来,人慢慢地聚上来,由七八人到十几人,再到三十几人……
队员们介绍说,山上人少,观众也少,不如山下的村。在山下,一般村观众能达200人左右,在西万一些大村,甚至能达300到400人。
8点10分,放映开始。今晚放映的两场电影分别是《刀客外传》和《胖婶进城》。
放映开始后,现场即刻安静下来,连孩子们都坐在了小板凳上,用小手托起脸颊认真地观看起来。
深夜,放映结束
时间在放映中飞逝,转眼已是夜里11时15分了,影片《胖婶进城》即将播完。人们在欢笑中回味着影片,在谈论中散去。
11时30分,放映队的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收拾设备。
高高挂起的银幕,在夜晚拆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长长的电缆,在黑暗中被一点点卷起......
在所有设备被悄无声息地收拾完毕后,时间已接近零时。将设备一点点装上放映车,队员们开始往家里赶。带着些许疲累,留着些许兴奋,队员们依旧爽朗地有说有笑着。
后记
据我市数字电影工作站站长田新华介绍,自今年4月以来,12支放映队已放映1900多场。他说,队员们每次外出放映都是深夜才回家。
此时,路上的车辆已经稀疏,忙碌一天的人们也大都进入梦乡,即使偶有行人经过,也能看出一身的疲倦。这满车的说笑声,在零时的夜路上显得格外清晰。大概也只有对工作的那份热情才能坚持至今吧!
用队员们自己的话说,“自己有事做,群众也认可,这是最重要的!”
“出发前,检测放映机是我们必做的工作。”
“把放映机放车上,小心点儿!”
“贴出放映宣传单和公示,让群众一目了然。”
“把握好放映机位置,固定好,才能放出高品质画面。”
“我们一起用劲儿拉,一、二、三!”
“好声音离不开音响的摆放和高低控制。”
摄 影\武玉林 徐恒峰
文\周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