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见习记者 王水涛
13年来,面对贪腐干部,他绝不手软;13年来,面对工作压力,他敢于碰硬;13年来,面对各种诱惑,他严格自律。他就是我市反贪战线上的一把“尖刀”——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王海。
平易近人,话语不多,这是见到王海的第一印象。这样一个人是如何让一个个贪腐干部就范,又是如何将主办的30多件大案要案办成铁案的?带着这个疑问,6月7日,本报记者近距离接触王海,从而了解到他是如何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把反贪“尖刀”的。
1998年10月,王海从部队转业到市人民检察院,被分配到反贪局。如何从玩枪弄炮的武将变成一名反贪能手,是摆在王海面前的首要任务。在跟着老同志学习的同时,王海主动加班学习法律知识,熟背法律条款,先后学习了刑法、刑诉、刑侦等知识,1999年9月顺利通过全省检察官资格考试。
王海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一个“跑堂的”成长成为一名能主办案件的侦查骨干。什么是反贪?“就是把贪官一个个揪出来。”王海说。
2008年5月,我市某地税局报案称,该局会计巴某携款8万元潜逃。王海接受侦破任务后,经过分析,认为8万元只是个烟幕弹,其中可能存在更大的犯罪。经过进一步调查,巴某利用担任会计兼出纳的职务之便,一年时间贪污150余万元的事实很快被查清。
抓捕巴某的工作很快展开。根据掌握的线索,案发后携情妇潜逃的巴某购买了从郑州到昆明的火车票。通过对巴某手机信号跟踪,王海带领抓捕人员一路跟踪到昆明、四川,然而他们发现使用巴某手机卡的是一名四川打工仔。原来,巴某为扰乱办案人员的追踪,在前往昆明的前一站,故意将手机卡仍在了火车上,后来被这位打工仔捡到。
线索就此中断,巴某现在藏身何处?王海带领办案人员经过一个月的侦查,发现巴某的情妇藏身于平顶山。王海立即前往平顶山进行侦查,发现巴某的情妇开了一家小旅馆。为了不打草惊蛇,王海乔装成一个打工者住进了这家小旅馆。在与巴某情妇闲聊的过程中,王海发现她喜欢上网聊天,并且总是和一名网友聊很长时间。王海敏锐地感觉到,网络那头可能就是巴某。
通过技术手段分析,王海认定和巴某情妇经常聊天的就是巴某,并确定了巴某藏身深圳的精确位置。掌握这一情况后,王海带领专案组成员迅速前往深圳,将巴某抓获。
在市反贪局工作的十几年里,王海办理了一件件有影响的案子:我市某企业原副厂长林某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案、某行政机关某干部贪污受贿案……通过王海的侦破,30余名贪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累计4000余万元,王海荣获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
由于长年奋战在办案一线,王海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对家人的愧疚成为王海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也是王海最不愿意谈的话题。
2000年5月,我市某企业原副厂长林某的贪污受贿案发,王海负责办理此案。正值突审取证的关键时刻,一个噩耗传来,王海的大哥突发脑出血,病情严重,家人多次催促王海去医院看望大哥。
但是王海明白,如果现在中断对林某的审问调查,那么之前的努力可能就会功亏一篑。为了尽早将林某绳之以法,王海放弃了去医院看望大哥的机会。直到一个月后林某的案件水落石出并顺利结案,王海才前往医院看望大哥。
然而这时王海的大哥因脑出血失忆,已经不认得他这个弟弟了。“大哥,你打我吧,弟弟来迟了,你清醒一下,我陪你说会儿话。”王海拉着大哥的手哭诉着,可是大哥再也听不懂王海的话了。
“王海在工作中不仅能严格执法、不徇私情,而且还敢于碰硬骨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胡保钢说,“王海是我们检察队伍中的硬汉,也正是因为有了像王海这样的硬汉,才能使一个个贪官落马。”
人物档案:
王海对反贪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反贪工作中始终身先士卒,不畏艰难困苦,通过其丰富的侦查经验、较强的协调统筹能力,确保所办案件件件是铁案。因为成绩突出,王海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个人和优秀检察官。2012年,王海被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